湖南省常德市 肖德华 学术界对李白流放夜郎行经的地点和路线一直争论不休。而弄清李白是否确实到过武陵,并写下《望木瓜山》的诗,对厘清李白流放夜郎行经的地点和路线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本文对此做一些探析。
行经武陵为路线节点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安史之乱中却因卷入永王李璘谋反事件而被朝廷流放夜郎。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时间、行经的地点和路线,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李白于乾元元年(758)由浔阳(今九江市)出发,经江夏(今武昌市)至岳州(今岳阳市),再由此继续西进三峡,然后南下折还至夜郎(今贵州桐梓市)。但又有史志记载,李白流放夜郎时到过湖南常德府(唐时称武陵县)。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山川考一”云:“木瓜山,府东十五里,唐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但旁注的《统志》对此却否认:“太白年谱,乾元二年(759)以诬璘事长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憩岳阳、江夏久之,如浔阳。稽其道里所经,实未出武陵,诗似傅会。”意思是,李白流放夜郎,在半道遇赦返回了,在岳阳、武昌休息较久后,回到了九江。考察其行经的路线,实际上没有去武陵,诗也可能是附会的。两本史志的记载,显然是相互矛盾的。不过,清嘉庆《常德府志》是确认此事;《统志》只是一种推测。其理由为,即然流放夜郎,从浔阳到江夏,再到岳州,为什么会到武陵呢?因为武陵在洞庭湖的最西边,按照行进方向是不对的。 持李白流放夜郎到过武陵说者,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演绎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否有什么根据,我现在还不能确定):李白流放夜郎的目的地是今湖南新晃县(唐贞观五年在此置夜郎县),所以他渡过洞庭湖、青草湖来到武陵,船靠岸后,投宿在木瓜山下的木瓜寺。在这里,写下了《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借木瓜的酸涩,来表达自己被流放的酸楚心情。李白在木瓜寺大约停留了两三天,住持老和尚见这位曾受唐玄宗赏识的大诗人现在竟一贫如洗,就忍不住提醒说,夜郎非常荒凉,就这样去恐怕食宿都成问题。劝他先去找在南平(今重庆市一带)任太守的从弟李之遥,或许能得到一些帮助。李白接受了住持的建议,弃船走陆路北上江陵,再由江陵西上三峡。可是,他这趟三峡之行徒劳无功。因为从弟李之遥这时“因饮酒过度,贬武陵。”乾元二年(759),朝廷大赦天下,59岁的李白在巫山遇赦,惊喜万分,乘舟东下,“千里江陵一日还”。(见湖南人民出版社,《常德德山山有德》,2005年12月第1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李白流放夜郎来到武陵,遇赦时又在巫山出现的原因。 其时,当时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去夜郎一带有两条常走的路线,一条溯江而上,经江夏、岳州、巫山,自巴符关南折,入赤水,至夜郎;一条是到岳州后入洞庭,溯沅江,经武陵、辰州,入今贵州地区,向北抵达夜郎。这两条路线的分叉点在岳州洞庭湖,而武陵则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不经武陵,即走第一条路线,经武陵,则走第二条路线。
《望木瓜山》诗是证据 上节说的第一条路线,学术界多已认可;那么,第二条路线存在吗?李白到底是走的那条路线?有什么依据呢?本节就来分析这个问题,而且认为李白的《望木瓜山》诗是重要证据。 武汉工程大学李利民在《李白两次流放夜郎考论》中论证:李白很可能遭受过二次流放夜郎的经历:第一次在至德二年(757)到乾元元年(758)春,李白走的是第二条路线,取道洞庭、五溪入黔;第二次在乾元元年秋到乾元二年(759)春,李白走的是第一条路线,溯长江西上。这个考证如果成立,很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说李白流放夜郎到过武陵的理由就顺理成章了,而且与李白流放夜郎到过巫峡的说法也不互相冲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确认有由湘入黔到夜郎路线的证明。天宝七年(748)王昌龄由江宁(今南京市)丞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尉,经武陵,过五溪(雄溪、楠溪、㵲溪、酉溪、辰溪),溯沅江东去。有《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李白说“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说从这条路可到达夜郎的西边。 即然,走武陵可到达夜郎,那么,以路线不对为由,否认李白到过武陵木瓜山的论据就不能成立了。绵阳师范学院王义全《李白流放夜郎探析》说:《望木瓜山》这首诗能为李白到过夜郎提供有力证据。他说木瓜山有三处,常德府城东七里为一处,但因与李白流放夜郎的真实路线不符,可加以排除。他认为木瓜山在今贵州桐梓县木瓜庙附近。 上文的这种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使用的是间接推理法。他只证明夜郎有木瓜庙,但不能证明有木瓜山。而木瓜山在湖南常德府却有多处历史记载和相关信息链支撑而得以证明。 明《嘉靖一统志》云:“木瓜山在常德府城东七里,李白谪夜郎过此。”清嘉靖《常德府志》亦云:“木瓜山。府东十五里,唐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清康乾年间学者王琦注释《李太白诗》中“望木瓜山”诗云:“《一统志》:木瓜山在常德府城东七里,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云云。”清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何绍基亦有《木瓜山》诗云:“澧兰沅芷湘江竹,楚国芬芳万古情。却怪谪仙题句后,山头无复木瓜生。” 因为有明清史志、诗文为证,现代文献多认定李白诗中的木瓜山在湖南常德。《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木瓜”条注释三:“山名,在湖南常德县东。唐李白《李太白诗》二一《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中国历史人物丛书》王瑶著《李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第1版,1979年4月第2版)云:“刚刚走到常德附近的木瓜山,他就说:‘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木瓜的味是酸的,但他的心更酸!”何况,李白由湘入黔流放时不仅只写了《望木瓜山》,另有《春滞沅湘有怀山中》云:“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古之伤心人,于此肠断续。予非怀沙客,但美采菱曲。所愿归东山,寸心于此足。”此诗所写“伤心”“断肠”的心情与望木瓜山酸楚的心情是一致的,但他不会学屈原投江而尽,而要享受大自然的美,所愿归隐“东山”。张传锡著《历代常德诗词选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认为此诗当是李白乾元二年(759)春流放夜郎赦还时滞留沅湘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木瓜山到底在哪里 上节论述了木瓜山在常德,那么具体在什么地方呢?弄清这个问题,对确认李白《望木瓜山》诗实出自常德的论据才更充分。 明《嘉靖一统志》说:“木瓜山在常德府城东七里。”清嘉庆《常德府志》又说:“木瓜山,府东十五里”。一说七里,一说十五里,孰是孰非?阮先《李白、何绍基的木瓜山之行》推测:从今天的地理环境来看,常德城东七里并无山。而清嘉庆《常德府志》出自本地人之手,路程远近毕竟清楚一些,说木瓜山在“府东十五里”应该没有问题。而且,清嘉庆《常德府志》说:“善德山,府东十五里,原名枉山,一名善卷山,一名德山。”因此推测木瓜山可能就在现在德山孤峰岭一带,从木瓜山下来,便是木瓜寺。这寺可能就是后来乾明寺的前身。 明《嘉靖一统志》是最早记载木瓜山在常德府七里的史料,而且清嘉庆《常德府志》又记载:“木瓜寺,府东七里”,所以,从史志来看,所谓木瓜山在“府东十五里”的记载不大可靠,当然,木瓜山在德山的推测也就不能成立了。那么,如果认定木瓜山在府东七里,有人会问,府东七里没有山呀?其实,这是从今天的地理环境来看的,历史上府东七里是有山的。 据《常德市武陵区街道(乡镇)简志》(湖南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记载:沿东江街道新安路往北行,有一片为市民提供蔬菜的温室大棚,这就是传说中的木瓜山。从前它是座20米高的山丘。四周古树参天,湖河蒂结,松涛柳浪,清静幽雅。山丘上有座元代建造的木瓜寺。它是常德府著名古刹之一,与德山的乾明寺,城区的大善寺齐名。民国初年,木瓜寺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永安乡中心小学就设在寺内。1943年日寇侵犯常德时寺庙被焚毁。1964年农田水利建设时,木瓜山被夷为平地。它的南面不远处,有个为木瓜寺配套服务的“蜡烛铺”,售卖香烛和鞭炮,是香客们进寺礼佛前请香、进食、小憩的地方。 李白为什么会到这里来呢?笔者从地图和现场对其进行了考察。木瓜山毗邻柳叶湖南岸,至今其附近仍有一条小河连通沅江和柳叶湖。李白从洞庭湖、柳叶湖过来,寄宿木瓜寺,然后到沅江去,都是很方便的。新安路中部确有一个叫“蜡烛铺”的地方。而且,在这条小河的旁边有一个在清光绪年间为纪念李白游武陵而得名的“李白溪村”。在李白溪小学的教学楼前,矗立着李白的汉白玉石像。在校门内左边立有一块《李白溪的故事》的石碑。碑内文字先介绍李白小时候在溪边见老婆婆“铁杵磨针”的故事,然后说:“李白,流放夜郎经洞庭溯沅江,顺着小溪来到常德芦荻山一带,经过我们这条小溪,他向当地同僚回忆起当年小时候的故事,感慨万千。芦荻山人们为了纪念李白,就将这条小溪命名李白溪。”也许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必有其来历,细节不可深究,史实却是可寻的。 在现场考察时,我就想,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到过的木瓜山,想不到离我们这么近,一二十分钟车程就到了。当我们读《望木瓜山》诗时,对其历史背景和真实场景自然会有更亲切的感悟了。
作者肖德华,退休干部,通讯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朗州北路芷金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