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肖德华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人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诗词、散文、书法、音乐皆精通,尤以词而著名。 他终身未仕,飘泊江湖,以文寄生。淳熙十三年(1186),姜夔约三十二岁,在长沙结识了福建老诗人萧德藻(人称千岩老人)。萧深赏姜白石才华,将侄女许配给他(据陈书良著《姜白石词笺注》)。萧德藻时任荆湖北路参议官,官署所在地设郎州武陵郡,姜白石作为萧的侄女婿,曾客居武陵萧宅,得游桃源山(据夏承焘著《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姜白石游览桃源山,当在客居武陵时的淳熙十四年(1187),而写作《昔游桃源山》却在二十年后的开禧三年(1207)(据应国斌著《桃源佳致 ----沅澧流域古文化研究之二》)。他在诗中追述了二十年前游览桃源山的情景,对桃源山的景物进行了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的生动描写,为后人了解南宋时桃源山的景物和传说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昔游桃源山,先次白马渡。渡头何清深,鸿鹄在高树。白马亦洞天,昔人有奇遇。洞门不可见,但闻水声怒。瞻彼羽人宅,乃乘方船渡。修廊夹五殿,重阁映千树。规模象魏壮,回合绿荫护。山椒望五溪,壶头人指顾。故宫在其北,屋瓦带松雾。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我游瞿仙馆,坛上表遗步。却下八叠坂,一亭众妙具。两山抱澄潭,老木枝干互。瞻前秀而迥,坐久凛难驻。桃源独不见,僻在宫南路。山行转深邃,狙猿纷上下。石窦出微涓,令我意犹豫。昔闻渔舟子,水际见洞户。今看去溪远,定自后人误。惆怅却归来,此游不得屡。于今二十年,历历经行处。”姜白石的这首诗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信息呢?
第一, 让我们知道南宋时桃源山的景观状况。 桃源山是桃花源最早的景区,与桃花山南北相对。现有问津亭、水府阁、登山径、黄闻山庄、天宁碑院、桃川宫、空心杉、炼丹台等景观。那么,南宋时,姜白石游桃源山看到哪些景观呢? “修廊夹五殿,重阁映千树。规模象魏壮,回合绿荫护。”“故宫在其北,屋瓦带松雾。”这是姜白石眼中的“桃川万寿宫”。嘉靖《常德府志》云:“桃川宫,县西南二十八里,晋建。”据史料记载,桃川宫,东晋初建,原名桃源观,是桃花源景区最早的道观建筑。宫内设有五殿供奉着“三清四御”等道教神祖,以及送子娘娘和财神爷。唐朝规模渐大。道教茅山派宗师黄洞源来此修真,其徒瞿柏庭仙化,更使桃源观名声远播。北宋淳化元年(990),郎州官吏奉诏修五百仙人阁,名望仙阁。政和元年(1111),增建景命万年殿、福星经楼、寿星钟阁、斋寮、廊庑、方丈等,依山势分上、中、下三宫,凡1330楹。次年,宋徽宗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自此桃川宫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四大道教胜地之一,有“华夏第二宫”之称。姜白石游览之时,仅隔御赐“桃川万寿宫”七十五年,所见应是桃川宫当时的规模。修廊、五殿、重阁、象魏(一般指古时宫门外左右望楼,此处当指桃川宫门楼)等建筑回合重叠,掩映在千树万绿之中,屋瓦栉立嶙峋,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所谓“四十八层庵,走马观山门”,足见当时的气势。 “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姜白石这里说的是两株晋代的空心杉,位于桃川上宫前,为桃源山的古迹之一。据史料记载,树身腹内可摆放方桌,围坐数十人对奕。姜白石见时,“中空野人住”,“内可十客聚”,佐证史载不虚。这两株古杉,殁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现存两株萌发于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原杉篼上。其中一株,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为大风吹折,秃躯耸峙,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从腹中亭亭生长的新杉,干空叶茂,已是合抱的大树。 “我游瞿仙馆,坛上表遗步。却下八叠坂,一亭众妙具。”从姜白石描述可知,当时桃源山上有一个“瞿仙馆”,他还在坛上行了送香之礼。现在这个馆已不复存在。据史料记载,瞿童辞师“白日飞升”时,在桃源观旁石崖留下八个趾印。现在空心杉右上方数百步,有一天然石岩,顶端为平台,传为道士瞿柏庭炼丹之处。唐代于附近建有“迹坛”,“瞿仙馆”当建于此处。晚唐诗人杜牧,立有一方“我到瞿童上升处”的石碑,至今仍保存在桃花山景区的碑廊里。下了八叠山坡,姜白石见到一个“众妙具”的亭子。这个“八叠坂”可能就是现在的“登仙径”,传为瞿柏庭登山求仙之路。昔建有仙径亭,明徐守诚曾写过一首《仙径亭》的诗:“幽亭曲径接云衢,千古仙踪半绿芜。惟有桃花千万树,行为错认是玄都。”此亭相传为神仙游憩之所。
第二, 让我们了解南宋时就已流行的桃花源传说。 姜白石《昔游桃源山》诗涉及到白马渡、白马洞、瞿柏庭、探洞渔郎等四个传说。 白马渡名字的由来,据桃源旧志记载:“梁嵩,广西浔州南平县人,后唐状元,武陵太守。奏减郡税。母病,归养,郡人追之,及渡,留所乘白马,因以名渡,志思也。” “白马亦洞天,昔人有奇遇。洞门不可见,但闻水声怒。”这几句诗意源自南宋洪迈《夷坚志》中的一段记载:“鼎州绿罗市渔者张翁,因往故里买船篷,还至白马渡,烟浪晦翳,孤舟灭迹。两岸人多识之,惊呼云:‘张翁落水死了!’且报其家,子奔视,以为溺死。明日,发丧招魂。经四十九日,命僧修设断七道场。翁忽自外归,颜容如平时,喜笑自得。妻问之,答云:‘初举棹抵渡口,恍然迷津,不知为何处,唯隐约见二钓船前行,随之以进。其一人谓我曰……岂不欲归乎?’曰:‘正所愿。’因指谕曰:‘从此去,到前面白浪处,才闻水声,紧闭眼,切不可回顾,便可抵家矣!’如其言,得归。始知误入白马洞天也。知桃源观道士朱洞真说。” 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把神州胜景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其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五洞天为桃源山洞,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县。白马洞即“白马玄光洞天”之简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卷八0[常德府-桃源县]云:“桃源县山在县南二十里,……西南有桃源洞,一名秦人洞,即白马洞也。道书以为第三十五洞天。”所以,姜白石说:“白马亦洞天”。 姜白石游桃源山,显然有一个目的:去探访瞿仙的踪迹。诗中提到的瞻羽人宅、游瞿仙馆、下八叠坂、观仙径亭就是明证。瞿柏庭道童羽化升仙的故事当时影响很大,乃至当朝监察御史,弱岁即慕道的符载,多次到桃源观亲耳听道士们介绍瞿童升仙的情况,并于贞元元年(785)八月二十日著有《黄仙师瞿童记》。唐长庆二年(822),礼部尚书温造,贬为郎州刺史,造访上清三洞道士陈通微,亦作《瞿柏庭碑记》。 上述二文记载该传说的大意是:瞿柏庭,辰州辰溪人,华眉广额,长准秀目,勤事而寡言。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柏庭十四岁,侍母避战乱走武陵,寓居崇义乡乌头里桃源观道士黄山宝偏宅。经黄山宝引见师事上清三洞法师黄洞源。黄洞源亦时给柏庭母衣食。仅二周岁,柏庭丧母,安葬后,柏庭复勤事黄洞源不懈,如临君父。有一次随黄洞源去襄阳市买药,言行特异,黄洞源“大骇其说,不敢以常仆仆之”。 大历七年(772)二月,柏庭去山中植果药,出观一里半,在仙林中寻得仙洞,洞内有石室、石床、石几。十日后,又于艺圃中得一棋子,状若小龟,光润如玉,柏庭说是秦人棋子,献之黄洞源。 大历八年(773)五月二十七日,早晨太阳即将出来时,黄洞源命柏庭河畔视船,往还不足二里,柏庭到中午方回。黄洞源问他,为何回来这么晚?他说:“观西南十五步许有小桥,桥上遇一老尊负杖挂物,呼令随去,柏庭不敢违,由是晚。” 大历八年(773)五月三十日早晨,柏庭整衣服,跪拜黄洞源而辞,自言灵期逼近。黄洞源问曰:“汝辞吾安往?”答曰:“归仙洞。”同观道士朱灵辨睨柏庭曰:“童子今日颜色异常光辉。”庭际有大栗树,柏庭遂背行,冉冉从树旁灭没化去,有声隆然,如风飘雷震。黄洞源与道徒皆惊愕。集观中人,遍索林莽,至东北林际,遇一大蛇当路而止。 “昔闻渔舟子,水际见洞户。”说的是武陵渔人黄道真探访桃花源的传说。南朝萧梁时武陵汉寿人伍安贫著《武陵记》云:“晋太康中,武陵渔人黄道真,泛舟自沅溯流而入桃花源,道真既出,白太守刘歆,与俱往,则已迷路。”
第三, 让我们认知南宋时桃源山的地理与环境。 《昔游桃源山》诗中涉及一些地名和地理位置,作者就是按地理顺序写作的。“先次白马渡”,指他先到达沅江北岸的白马渡。古代没有火车和汽车,水运是主要交通,比路运便利,从武陵城到桃花源的游客多沿水路乘船而来。白马渡的对岸是桃源山,所以姜白石要到桃源山“瞻彼羽人宅”,就需“乃乘方船渡”。 站在桃源山的山顶上,姜白石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地理位置。“山椒望五溪,壶头人指顾”。五溪,指沅水上游的雄溪、樠溪、酉溪、㵲溪、辰溪。壶头,指壶头山,在今沅陵县境内,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征讨五溪蛮的进军驻防之地。壶头山在沅江的上游,桃源山在沅江的下游,两山大约相距几十公里,遥遥相对,肉眼是看不到的。所谓“壶头人指顾”,大概只是指示一下方向。 桃川宫的位置,诗中曾两次提到:“故宫在其北,屋瓦带松雾。”“桃源独不见,僻在宫南路”。大意是,桃川宫在桃源山的北部,而桃花源在桃川宫的南路。这与现在两者的位置是吻合的。从诗中文字看,姜白石这次没有游览桃花山景区,也就是秦人洞等处。而且因为他只看到“石窦出微涓”,也就是从石头缝里流出的一点山泉,没有看到桃林夹岸的溪水,所以“令我意犹豫”。犹豫什么呢?下文说:“昔闻渔舟子,水际见洞户。今看去溪远,定自后人误。”意思是,哪里有什么溪水呀!所谓渔舟子沿溪行,到达秦人洞的传说,一定是后人搞错了。 从现在地形看,桃源山的西边确有一条溪水通桃花山景区,溪名小桃花溪。它发源于水府阁南门之下,又从水府阁北门前注入沅水,转了一个270度的大弯。这条溪水在南宋姜白石游览时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我认为,大自然的造化需成百上千年才有所变动。南宋距今不过八百多年,桃源山的自然面貌应该变化不会太大。那么,姜白石为何没有见到小桃花溪呢?我从诗文推测,大概姜白石走错了路,没有进入小桃花溪。他下了八叠坡,见到仙径亭,前面两山抱潭,老木枝交,可能进入了另一个山沟。据明朝桃源人印伟所著《重修桃源万寿宫记》载:“东向为仙径亭,南若干步为官道”。仙径亭在桃源山的东边,小桃花溪在桃源山的西边,两者方向不对。南边有一条官道,姜白石与印伟的记载却是一致的。 此外,姜白石在诗中还描写了不少大自然的景物。动物有鸿鹄、狙猿(狙,指猴子);植物有高树、千树、绿荫、松杉、老木;地貌有渡口,江水、山峰、叠坡、澄潭、石窦、泉水、山沟、山径等等。 总之,姜白石的《昔游桃源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八百年前风景秀丽、景物丰富、历史悠远、人文深厚的桃源山。
作者肖德华,退休干部,通联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朗州北路芷金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