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坛资讯 > 诗论诗话

张顒其人其诗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3491

 

湖南  肖 德 华
      张顒(1007-1086),宋朝人。据明嘉庆《常德府志》卷三十六“列传•守”载:“张顒,桃源人,颉之兄,庆历六年丙戌进士,才干为时所称,历都官员外郎,与梅圣俞相友善。”笔架城景观“常德籍状元进士暨院士榜”上就有这两兄弟的大名。     张顒在《宋史》中无传,而其弟张颉却有传。可能因为张顒仅官至中散大夫,只是正五品,其弟张颉曾官至尚书户部侍郎,是从三品。除了在地方志中能找到张顒的点滴信息外,在史料中很少找到关于他的资料,我仅查到两条略见一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五:“熙宁三年(庚戌,1070),湖南转运使张顒知鄂州。……上批:‘闻顒母老,罕出巡,性亦好静。……’”
    四库全书子部有《玉照定真经》一卷,编撰者说:“《永乐大典》旧本题晋郭璞撰,张顒注,张顒亦不知何许人,疑书与注文均出自张顒一人之手,而假名于璞以行。”
    连四库全书的编撰者都不知张顒为何许人,可见其人的确是个谜。但是,随着张顒墓志的出土。人们开始了解其人,相关研究也逐渐多起来。     一九七六年二月上旬,座落河洑山下的常德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基建,在离河洑镇东北约一公里处的无名山麓尾端,发现一处北宋的夫妻合葬石室墓。该墓曾经被盗,没有发现多少随葬物品,但出土的张顒夫妇的墓志却颇有史料价值,特别是张顒的墓志,对研究北宋中期的政治、经济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墓志记载了张顒的家世、经历以及担任的官职和所做的重大事项,评价张顒说:“公天资忠厚,接人以诚,自少淡于名利,修真养形与方外士为忘形交。……及退归,终日默坐,其心休休然,绝口不道世事,唯山僧野隐,相与啸咏于泉石之间,斯盖乐内之君子也。……公博通经术,深识治体,尤工于诗,格致平淡,萧洒有唐人风趣。“
从上述一鳞半爪的信息分析,张顒这个人性情淡泊,忠厚诚实,好静罕出,寓乐于山林泉石,交往唯山僧野隐,修真养形,不道世事,有点超凡脱俗,向往世外桃源。而且,又具有一定的学识素养和文学功底。诗如其人,他诗的风格自然“格致平淡,萧洒有唐人风趣。”     张顒存世的诗非常少,笔者仅搜得一零一残一全,“一零”就是一首诗中只剩下零星的句子;“一残”就是一首残缺不全的诗;“一全”就是一首完全的诗。数量如此少,却能管中窥豹。    “一零”仅二句:“两州花萼竟相辉,间断红尘一水涯。”
    这首诗仅存二句,无题无序,无头无尾,当然很难知道其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从字面上理解,大意是:两个水中陆地上的红花绿叶竟相辉映,一条无边无际的江水从它们旁边分流而过。“间断红尘”是这两句诗的重点,它与张顒超凡脱俗的思想不是很吻合吗? “一残”指张顒的黄鹤楼诗: 崔颢题诗在上头,登临何必更冥搜。
楼前黄鹤不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万顷烟云连梦泽,一川风景借西州。     古诗本来也有只写六句的,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首残诗,还缺最后两句呢?有三点理由:
    第一,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律诗共有四联八句,中间两联一般对仗。这首诗的二、三联符合对仗的要求。
    第二, 格律诗讲究平仄规则,这首诗的平仄基本符合七律诗的平仄格式。其平仄是: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有蓝字处,为可平可仄,或拗救变通。
    第三, 这首诗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全。作者登上黄鹤楼,欣赏风景后,没有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充分表露出来,应该在最后一联出现点睛之笔。
    那么,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这首诗应该写在张顒知鄂州时。宋神宗上台以后,熙宁三年(1070年)张顒转任鄂州(今湖北地区)知府。因母亲年事已高,恳求就近任职,以便照顾母亲。朝廷同意转到鼎州(今常德市)任知府。但人还未到鼎州,朝廷又转任他为湖南转运使。“公辞章累上,不得免。”因为朝廷急于派他去督捕衡阳的盗寇。由此可知,张顒虽然身在鄂州任职,心里却惦记着家乡的老母亲。“万顷烟云连梦泽”,从黄鹤楼边长江的万顷烟云一直远望到紧连洞庭湖边的家乡。“一川风景借西州”,虽然此处风景很好,但毕竟不是自己家乡的风景,自己只是借居他乡。“连”和“借”两个动词,将作者的心迹泄露了。接下来,应该是类似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作结,因为“崔颢题诗在上头,登临何必更冥搜”,崔颢的诗把景把情都写得很好了,我们何必再搜肠刮肚地去冥思苦想呢?     这首诗从艺术上看,确实格调平淡,颇有唐人风趣。“崔颢题诗在上头”,直接就是用的李白的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楼前黄鹤不重见”,与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意思相同。“槛外长江空自流”,与李白的“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似。     “一全”指张顒的《桃源次韵奉酬梅学士尧臣》:
圣贤道,如龙蛇,驱逐空施罛与罝。
往者赢秦燔坑毒,天下骚扰无常家。
吾宗子房周韩杰,铁锥击沙眼不花。
同时志士悲大索,纷纷逋窜混尘沙。
武陵溪上桃花源,谽谺蓊郁芬桑麻。
义逃君臣携妻子,遁入不知岁年赊。
东海曾嗤安期枣,长安不齿邵平瓜。
自从渊明记渔夫,六百奇踪泄精华。
我具崖略为君道,京邸烂然生烟霞。
铲幽凿险发高韵,宝石攫自银河槎。
他日洞中忆洞外,惆怅风尘各天涯。     这首诗是步梅尧臣桃花源诗韵与其唱和而作。     梅尧臣(1002-1060),宋朝诗人,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作品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反对宋初有些作家的靡丽文风,但有时不免流于板滞,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甚受陆游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张顒写这首诗有一段故事:宋嘉祐元年(1056),梅尧臣在京师时与都官员外郎张顒相遇于书肆。张顒说起他们往时最初相识在唐俞家,距今已经二十三年了。因此他们各自聊起家乡的情况。张顒说,我的家乡在武陵郡,武陵郡有许多历史遗迹可称道,自从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和诗以后,历代赋咏不断,你父亲的大弟弟曾经也有作品。听说你很能作诗,多为公卿大夫们讽诵。希望你写篇咏诵我家乡的诗,我将购买石头把其刊刻在岩石下。梅尧臣盛情难却,同意将自己年轻时写的一首五言诗抄录给他。回到家阅读旧稿,很不满意,就另外写了一首诗,以满足张顒的要求。现在这首诗与序,以及张顒的和诗都已刊刻在《常德诗墙》之上,也算兑现了张顒当年许下的“刊置于岩下”的承诺。张顒远在京城做官,还不忘为家乡添彩出力,我们应该感谢他这种热爱家乡的义举。     张顒这首诗的大意是:秦朝时期,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秦始皇焚书坑儒,张良博浪沙铁锥击秦王,你争我斗,战乱频繁,贵族和平民们纷纷避战祸而流离失所。有些人进入武陵溪上的桃花源,种植茂盛的庄稼,原来的王公贵族也沦落到种植瓜、枣养活自己的地步。他们与世隔绝,不知岁月过了多久。自从陶渊明写了渔夫探访桃花源的文章,其六百年的奇踪才为外人所知道。我只是把桃花源的大概情况向梅君介绍了一下,梅君就写出一篇灿若烟霞的好诗,如果桃源洞的秦人们知道了,也会感叹风尘,惆怅别离。
   作者肖德华,退休干部,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讯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朗州北路芷金花园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