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 先
善卷故里三记
重修善卷祠记
吾邑武陵,汉唐旧郡,荆楚名邦。城东德山枉渚,乃上古高士善卷栖迟之所。古有善卷祠,肇建于何时未可知。其见诸文献者,则有唐元和朗州员外司户薛巽撰《善卷祠》诗,宋开禧元年李焘撰《善卷祠记》,清嘉庆三年知府胡文铨募修善卷祠。惜乎晚清以降,兵连祸结,斯祠屡建屡废,时存时毁。至上世纪中叶,则鞠为茂草,荡为寒烟。《礼记》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祠之不存,将焉祀之?邑人过此,皆叹惋。
邑人文君会军,世居德山西麓,沐枉渚之涟漪,浴德山之遐光,感善卷之道行,思欲建祠祀之者久矣。时逢盛世,百业争荣。文君事业有成,乃携手彭君世满,斥资以圆夙梦。因择善卷故里善堂窝之地,重建高蹈先生祠宇。赖天时地利人和,经营弥载,始克告蒇。是祠也,远而望之,青堂瓦舍,肃穆庄严;近而观之,素地明柱,古朴雅静。识者抚今追昔,莫不慨焉长怀。
嗟夫!岁月浸远,枉渚沧桑,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后之登临礼祀者,掬一瓣心香,当思先生进则兼济退则独善之义,高山景行,心向往之。则庶不负文、彭二君作新斯宇之意矣!而吾土吾民之福祉,亦有系于斯祠焉。
诗曰:德山巍巍,沅水泱泱,善卷之道,山高水长。
善卷台记
盖闻名高者声远,德厚者泽长。伏惟善卷,才足以济世,智足以启蒙。奇节伟行,孕山川之灵气;流风馀韵,争日月之辉光。故吾邑德山古有善卷之台,俎豆千秋,长绵德泽也。
若夫善卷之台,肇造不知何代。惟唐释齐己《寄武陵微上人》诗云:“善卷台边寺,松筠绕祖堂”,则兹台千馀年前已存无疑矣。其后骚人墨客,凡历兹土者,莫不把酒临风,登临缅想。奈何近世,兵戈扰攘,祸乱相寻。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而崇台遂湮没于烽燹,夷为邱墟,化为乌有矣。断梗荒榛,举目萧然,不禁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方是时,吾邑之人何尝须臾忘斯台哉!
於乎!天地有虚盈消长,万物有成毁兴废,此亦天道之常,不足萦怀也。然欲转虚而为盈,转废而为兴,则视乎天时人事之遇合耳。所幸者,龙腾华夏,万方丕振。古迹名胜,废者兴之,毁者成之;而邑人文、彭二君,慨然以兴复善卷台为己任,可谓适逢其会也。时维三月,岁在戊戌。执事诸公以旧迹难寻,而转觅新址。忽睹枉水东岸,有碧岑高数丈,亭亭孤立。咸曰:此天生之台也,何须人为?遂周迴相度,因地制宜,略加整饰而已矣。复因路僻云深,溪谷阻足,乃于东侧建铁索桥以连通之,而桥头两亭适可供游者休憩之用耳。
兹台告竣之日,主事者邀余摄衣而上,一为眺览。俯则枉水南来,风回波细;仰则孤峰北峙,拥翠飞青;地既奇秀,境复幽蒨。乃叹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此诚善卷击壤而歌之所也!”主事者曰:“子邑人,丐一言为记,可乎?”余虽不文,睹此亦乐为之记矣。所愿时和岁丰,文运蔚兴,与吾乡亲熙熙然同登此台,涤凡襟,济圣域,觅先生之遗踪,发思古之幽慨。则斯台之重现,岂徒侈游观之胜云尔哉!
诗曰:唐虞梦邈,善卷台存。化俗启智,近远归心。至德高义,民受沐熏。帝者之师,万代仰钦。
重修思乐亭记
明弘治十一年(1498)岁在戊午,工部郎中陈珂奉旨董建常德荣王藩邸。因向慕善卷之德,复感于淳风日降,争鹜名利者不知道德为何物,乃于德山善卷台畔建亭,而命之曰“思乐”。
所思所乐者何?考诸方志,始知陈公有言:“景善卷者,思其人,乐其道”。吉光片羽,言虽简,而意至深矣!
若夫善卷,身际唐虞,怀济世之才,让王以隐。耕而食,凿而饮,独立于宇宙之中,举万物不足以膺其心,是诚何如气象也!虞夏以降,视富贵功名如粪土,弃天下犹弃敝屣者,复有几人哉?宋人唐绩诗云:“昨浮枉渚水,今上枉人山。想象云深处,先生独往还。”唐子所思者,善卷其人也。
至若善卷之道,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是乃后世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道也;而冬裘夏葛,出作入息,逍遥天地之间,岂非后世道家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之道欤?故儒道二家同尊善卷为华夏千古隐逸之宗。邑人冀元亨诗云:“先生避此地,巢许应同时。朗水逾清颍,孤峰胜九嶷。岸花迷系艇,江月静垂丝。乐志遗风在,悠悠百代师。”冀子所乐者,善卷之道也。
嗟夫!思乐仰止,世人感发而兴起,则挽浇风,敦颓俗,虞夏之风庶几可望其复见矣!余以为陈公建亭之初衷即在于兹也。
惜乎斯亭,历数百载风雨,至清晚,尚有典籍记其兀立;其后,世变沧桑,此亭终毁于兵燹。寒来暑往,时至去岁夏初,善卷故里择地重修思乐亭。逾年而竣工,主事者嘱余作文以记之。余不能辞,乃略释陈公之言,俾生于斯游于斯者,亦思其人乐其道,追踵先贤,而于自身之进德修业有所增益也。
☆ 曾祥永
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一说到诗仙李白的诗,千多年来老老少少、妇孺皆知的便是《静夜思》:
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短短四句,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简直就是一首白话诗。它的内容表面很单纯,但同时又十分丰富。表面仿佛十分好理解,但内容意旨深厚,真可谓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情真意深。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游子的深切共鸣,“明月”也成了人们共认的乡情寄托。
作为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李白一生与“月”的情缘难舍难分,在他留下存世的一千多首诗中,就有四百多首与“月”有关,这是历代诗人中绝无仅有的。而在这些诗中,他所创造出的瑰丽多姿、韵味清远的艺术境界和体现的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以及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说,是诗仙的“月亮”诗使中国的月亮文化走向了成熟。
以月寄情
“月”往往是人们感情的寄托,而且人们不管是处于何种心理状态,多情的月亮总是引诱着你的情思,仰望天上明月就找到了抒发情感的载体。“月亮代表我的心”,既是缠绵的歌词,也是民族心理的认同。千多年前的诗仙以月亮作为载体,抒发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
抒发豪迈之情。豪迈奔放是李白的个性特点,在诗中常常以月为载体来表达主体性格和逸兴豪情。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借助于月亮,将这奔腾于自己心底的豪情逸兴,雄心壮志赋予飞升之势,直欲上天揽月,揽月便成了作者感情寄托的最高境界。又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勾勒了一个神奇的境界:那是一个清静之夜,月色皎洁,湖水如镜,诗人以轻快的心情飘然登仙,进入梦境,以神速飞渡镜湖,人在月下飞行,影在水中相送,多情的月一直把他送到向往已久的地方。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其浪漫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抒发惆怅之情。李白是个感情丰富、磊磊落落的君子,情感和思想常常处于游侠与隐士矛盾之中的诗人。由于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又生性傲岸,不满现实,不依权贵,所以在奔放豪迈中往往又流露出苦闷和惆怅。而这种心情也往往寄托于月的意象。如:“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作者借咏阿娇先为汉武帝所爱,后渐失宠,遂生妒念,终被废长门宫的史事,用月照长门的凄婉意境,烘托出人物遭遇的痛苦,作者既是在咏史,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自咏。再看他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初看这首诗,好像只是在写一次平静的闺中望月,细细品之却是写的闺怨。女主人在白露为霜的寒夜,伫立阶下久久地凝望着月亮,直至露湿罗袜,寒气袭人,始知夜深,才返回闺中。回到房间,放下水晶帘,仍无法安眠,只得又呆在窗前从帘缝中窥望撩人的月色。诗题为“怨”而内容又不着一“怨”字,手法绝妙。望月怀人,托月寄情,无限情思,尽在一“望”之中,用凄凉的秋月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忧伤。又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也是借望月表达诗人的心路历程。此外,诸如“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惆怅。“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揽古》)抒发的是王朝兴废,世事沧桑之感。
抒发悲戚之情。世上多有悲苦事,会让人伤心痛苦,诗人尤甚。在不堪悲戚的时候,李白往往把月亮当作自己感情申诉和寄托的对象。如:“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诗写于作者遭谗赐金出朝以后,借东晋大将王敦击玉壶,咏曹操的情景,以古意写自情,写自身无端备受排挤的现实,写自己满腔的悲愤与怨恨。又如:“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赠崔侍御》),“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前者写身于异地他乡,在一个秋月之夜由一片捣衣声而牵动的思乡情愫。作者不直接写人的感受,而是用一反问句式,谁能怜悯这轮月亮,她竟整夜地听着这不能让人卒听的令人断肠的捣衣声呢。这样的艺术处理,颇具匠心,感情更为深沉。后者写应征士兵告别父母,号啕痛哭日月为之惨淡的伤心场面。他在“长号”之后继续写“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这一去“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身”。这种场景的真实描写,表现了李白对弱势群体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罪恶的揭露。二者都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都将人的情感通过月亮来表现,使读者看到月亮犹如此,人何以堪。
以月造境
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然而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景。神仙李白最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这是何等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鲁郡尧祠送窘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其一)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罗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读后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营造淡远之境。李白以月造境有时也平和淡远。如“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鸣皋歌送岑征君》)“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赠清漳明府侄聿》)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坐在皎洁的月亮下静赏松风琴韵,是多么惬意。“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雇员外家之》)这些诗句中的月亮,犹如善解人意的天使,与人为伴而同归,与山为友而随转,和谐共存。这种淡远之境,以月为主要画面,伴奏以天籁之音,烘染以天然之色,顿生平和之风、淡远之意、自然之趣,诗人的心境与物境融洽无间。
营造凄婉之境。李白笔下的月亮除了宏阔、淡远之外,也多幽婉与凄凉。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其三)写秋夜月光如水,这美好的月色既为思妇替自家征人赶制寒衣提供了环境,营造了一个幽美的意境,同时也撩拨起思妇对边关的“玉关情”增添了几分幽怨的色彩。再如,“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用月照荒城、云迷古木感慨梁园故址,衬托时过境迁,物渺人去的怀古伤今之情。李白在很多诗篇中将月亮着上惨淡的色彩,营造出凄凉的意境。如:以“月寒江清夜沉沉”(《白纻辞》其二)衬托西施忍辱思国的沉痛心情;以“战罢沙声月色寒”烘托“匣里金刀血未干”的残酷现实(《军行》)。“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飞。”(《宿清溪主人》)“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两处都是写羁旅之愁,在寂静的月夜,时而传来啾啾的猿啼,真使人不寒而栗。以上这些“月”与“寒”,“月”与“猿”的意象组合,无疑使画面笼罩上阴森恐怖气氛,使读者凄神寒骨。
以月拟人
在生活中,明月是美好的事物,在文学作品中,明月常常用来喻品德高尚、容貌亮丽的人物,使人产生联想,进而步入到对审美客体意象的认同和欣赏。
以月寓高尚品德。如“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作者以鱼目喻平庸之辈,以明月喻明珠,以明珠喻贤良,这里作者用来比喻自己,像明月般闪亮的明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那些“鱼目”竟还讥笑我,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作者的崇高品德就在两个对比的喻意中衬托出来了。“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晁衡是日本奈良时期留学中国的阿培仲麻吕的汉名,曾留在唐朝做官,与李白成好友。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乘船回国在海中遇难,李白作诗悼念。诗中以明月比喻晁衡人品高洁,才华出众,象明月沉入大海一样,将自己的哀思寄托于一片缥缈的景色之中,此诗意境深远,是别具一格的挽诗。
以月喻亮丽容貌。李白诗中除以月喻人的品格之外,而更多是以月喻人的美貌亮丽。如:“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七)“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越女词》其一)“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诗人笔下燕赵吴越美女,眉清目秀,比皎洁的月亮还光彩照人。再如:“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写美女的美貌像初升的月华,清纯而羞涩,天真可人,格外怡情。
以月寓高洁志向。诗人为了表达对低俗的厌倦和对世风的不满,常以明月引吭高歌,抒发厌弃世俗,高洁倔强的志向。如《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飘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中写自己在“酌无相亲”的情况下,用拟人化的手法,发挥想象与月和影对饮的情形。这里的寒月并不寒心,这里的只影也没有给诗人形影相吊的伤感,她们都如知我、慰我的亲密伙伴,从而组成了“对影成三人”的绝妙意境。我歌则月也跟着歌,我舞则影也随之舞,这样把“月”和“影”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恶俗的不满和世风日下的乜视,同时也表现出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岸品质。
以月探理
古人、今人就像流水一样,他们看到的月亮是一模一样的。不象现在有了探月工程,对月球已有大致了解。他们对于明月的认识是一个永久的谜。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面对自然现象的疑虑,很多诗人总是幻想通过艺术的形式去寻求答案。如战国后期的屈原,面对茫茫宇宙,对自然、社会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发出了怀疑和质问,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表现了他勇于探索真理和批判旧观念的精神。李白的《把酒问月》,也仿佛就是屈原当年的《天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本诗是诗人绝妙的自我探索写意。悠悠万世,月亮是中国人文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意象,作为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碧玉般的自然之物,古往今来,人们对她产生过多少不解之迷,引伸出多少不同的联想。而她的亘古不变,清辉永存又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去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妙。诗仙在诗中劈头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既是对月的崇拜,又是对月的迷惑,以至不得不停杯一问。不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否脱胎于此,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开篇停杯问月起,接着便一发难收,尽情咏叹追寻。“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明月东升海上而又没于云端竟在碧海蓝天不留一些痕迹,且又能循环往复,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诗人只有去追究那些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中每日不辞辛劳地捣药的月宫白兔,逝去了多少春光韶华,却又到底为了什么?偷吃灵丹妙药而飞上碧海青天的嫦娥,对着明月普照的人间,看到那一对对相依相偎的情侣,自己却夜夜独处,又该是多么的寂寞冷清啊!古人今人,尽如逝水,而明月则亘古如斯,这到底又是为了什么?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随着诗人一起为明月永恒人生短促而感叹。综观全诗,由酒及月,由月及酒,空间与时间互为感受,尤其是将人与月两者反复对照,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以优美的语言塑造出一个崇高、永恒、姣好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月亮意境,凸现出一个孤高峻洁、淡尘世所染的诗人自我形象。诗情哲理并茂,咏之荡气回肠。
李白的很多咏月诗以气势取胜。气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李白诗里有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慑服于它的力量。例如:“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落笔气势磅礴,雄健无敌。阐明真理的光辉日月高悬,而豪华的楼台亭阁早已荡然无存,文章千古在,权势和富贵是不可能常在的。另如散见在其它诗中的“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谢公亭》)等,表现追求自由,不能因循守旧。还有如《峨眉山月歌》、《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专题咏月名篇,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让人得到理性的启示。
总之,诗仙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他是咏月的高歌圣手,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他的咏月诗篇,自然天成,出自真情,感情浓烈而又耐人寻味,构建了物外形象与诗人的情感交流相结合的艺术境界,因而月亮意象也成了中国文化典型的文学形象和永恒的吟诵主题,成了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和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从而李白自身的魅力,也像高空皎洁瑰丽的明月,喷射出万丈光芒,照亮了历史行进的星空。
☆ 刘雷中
晚清刘凤苞《西湖游草》注释
刘凤苞,晚清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北关外丰胜里(今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天井村,近年并入大砖桥村)人。生于清道光辛巳年(1821)六月十七日,病逝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享年八十四岁。刘凤苞的生年有两说。一是2002年10月出版的《常德市志》据《刘氏族谱》定为清道光辛巳年;一是有的学者据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二六册刘凤苞卷生于清道光丙戌年(1826)。刘凤苞应试时可能更改了年龄,故应以《刘氏族谱》所记为准。方勇点校《南华雪心编》在序中亦认为应以1821年为准。年龄改小五岁,成年人一般不易看出来。
刘凤苞于咸丰七年(1857)中举,同治四年(1865)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七年九月,授云南府禄丰县知县。同治九年,调任云南元江直隶州知州。同治十一年,调任云南大理府知府。同治十三年冬,调任云南永昌府知府。光绪元年(1875)春,调任云南顺宁府知府。期间,完成《南华雪心编》。光绪四年,谪任元江直隶州知州。光绪十年,因事革职,受刚任顺宁府知府的同乡蒲卜臣之邀,讲学顺宁府凤仪县。光绪十四年,回乡。光绪十七年,主讲朗江书院。是年,桃源县令余良栋邀其编纂《桃源县志》。光绪十八年,完成《晚香堂赋集》,王先谦为作序。光绪二十年,出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四年,与王先谦、叶德辉等联名向湖南巡抚陈宝箴呈递《湘绅公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光绪三十一年,刘凤苞病逝。留有《晚香堂古近体诗抄》五卷、《晚香堂赋集初编》二卷、《晚香堂赋集二编》一卷、《晚香堂试帖诗》一卷、《晚香堂文钞》一卷、《晚香堂骈文》一卷、《西湖游草》一卷和《南华雪心编》。《南华雪心编》被今人称为“庄子散文研究集大成之作,代表了庄子散文研究的最高成就。”(《南华雪心编·序》,方勇点校,中华书局,2013)。
刘凤苞《西湖游草》,光绪七年八月镌,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阮先所藏。封面刻“西湖游草”宋体大字,另有手书“刘凤苞采九甫稿”“半闲轩藏”字样。扉页刻“光绪七年八月镌”“西湖游草”宋体大字。内页共九页,每页八行,行二十二字。除书角略有损毁外,全书清晰可读。以此推测,光绪六年或七年仲夏至初秋,刘凤苞可能于卸任元江州知州后,应杭州道员唐艺农等邀,游览西湖,陪同游览的主要是唐艺农、赵澹如和张莼生。之后赴上海,前后共写下二十二首诗,包括七律十四首、七绝八首。其中前二十首均作于游西湖时,最后两首一为赴上海途中作,一为乘船游览吴淞口作。诗中字里行间不仅有对西湖风光的记述和西湖历史的追忆,更时时透露出对时政的担忧和对保卫家国的雄心壮志。诗中唐艺农、赵澹如、张莼生似乎均以字称。《清史稿》中未查到三人情况,民国《浙江通志稿》“人物表传”亦无三人情况,《清代朱卷集成》咸丰以后亦未查到三人踪迹。从《唐艺农观察约游西湖,遍览诸名胜,醉中赋此纪游》其一句“小聚同舟皆旧侣”可见,此三人很可能是同年中举之友或在翰林院的同事。诗中最值得引人注意的,一是其对东南边防的关注,二是其几度透露出对朝廷的不满。如《奉和张莼生观察惠赠二律即用原韵》其二写道:“云中李牧知谁是,江左夷吾总未忘”,用战国时赵国李牧被赵王所杀、晋惠公夷吾失信于秦失信于民的故事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又在《留别张莼生观察再和元韵》其二中写道:“傀儡多年悔上场”,“傀儡多年”令人想到身为皇帝却没有实权的光绪。又在《上海道中题壁》写道:“怕听吴娘一曲歌”,使人联想到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在“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即可引来杀身之祸的文字狱盛行的清代,是极易因言获罪的。三年后的光绪十年,刘凤苞就被免官。个中缘由,似乎也可从这里得出一点消息。
唐艺农观察约游西湖,遍览诸名胜,醉中赋此纪游
选胜西湖约举觞,画船泛入藕花乡。
云开鹫岭通香界,雨洗螺鬟作淡妆。
小聚同舟皆旧侣,尚留清梦在余杭。
多情最是雷峰塔,肯伴游人看夕阳。
原注:“藕花乡”下注:时荷花盛开。
注释:
1. 观察,清朝道员之尊称。明清时期,各道主官通称道员,亦称道台、观察。清朝在省巡抚(总督)下设分管各项事务和各州府的道,如粮道、河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驿传道;分守杭嘉湖道、分守金衢严道、分巡杭严道、分巡嘉湖道等。道台即这些道的主官。一般为四品。唐艺农,不详,当是当时浙江省某道道员(道台)。后张莼生同。
2. 鹫岭:山名。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山中多鹫,故名。或云山形像鹫头而得名。如来曾在此讲《法华》等经,故佛教以为圣地。又简称灵山或鹫峰。古人诗文中每以鹫岭称有佛寺的山。宋祝穆《方舆胜览》“临安府·山川”载:“鹫岭,在府西十二里,有岩石室、龙泓洞。”上有飞来峰,详见下第三首注1。唐樊忱《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
3. 螺鬟:中唐刘禹锡有《望洞庭》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形容洞庭湖中君山。此后,诗人每以“螺鬟”形容湖中青葱翠然之山峰。杭州西湖中有孤山,“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以其不与诸山联属,故名。……山故多梅,为林处士放鹤之地。”(南宋《咸淳临安志》)
4. 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历代屡废屡修。雷峰夕照是西湖八景之一。西湖净慈寺前有山,郡人雷氏筑庵居之,因名雷峰,今称夕照山。塔原名黄妃塔,俗以山称雷峰塔。
虹桥转处是西泠,苏小千秋有墓亭。
环佩几时归月夜,松楸一样护碑铭。
红莲出水心犹赤,浊酒浇坟眼独青。
凄绝玉钩斜畔路,更无人说旧娉婷。
注释:
1.虹桥、西泠、苏小、墓亭:西湖上筑有白堤、苏堤,堤上有多处拱桥,美称曰虹桥。白堤北起断桥,南至西泠桥。此虹桥当指西泠桥。西泠桥畔有苏小小墓。亭尚在,墓在“文革”中被毁。2004年,杭州市政府复建。苏小小,史籍无载。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嘉兴府”载:“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并附唐徐凝《寒食》诗:“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只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财。”唐李绅《真娘墓》诗前有小序云:“嘉兴县前亦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历代均有咏苏小小墓诗,至宋,苏小小墓似乎就在钱塘了。南梁徐陵编《玉台新咏》收有民歌《钱塘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后人遂演绎出苏小小诸多轶事,谓其家住西湖西林村,又曰西陵,才貌俱佳,死后葬在村旁,后讹为西泠。后人又于墓旁建亭,谓“慕才亭”。历代杭州府志、西湖志均无苏小小墓,可见西湖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是虚建。
2.环佩几时归月夜:此句化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3.松楸一样护碑铭:宋史弥大《谒越公墓》:“满眼松楸护石茔”。松楸,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
4.凄绝玉钩斜畔路:玉钩,玉制的衣钩。又喻女人小脚。又指古代著名游宴地,在江苏江都县境,相传为隋炀帝葬宫人处。后泛指葬宫人处。此指苏小小墓地旁的小路。
何时峭壁复飞来,一著尘根便不回。
大壑秋高龙欲蛰,孤山梦醒鹤应猜。
偶留幻象皆真迹,妙解禅机是辨才。
漫道一卷无变化,便从石上起云雷。
原注:
1.“是辩才”下注:亭壁楹联皆臻妙境。
2.“起云雷”下注:拟游韬光,雷雨骤至。
注释:
1. 何时峭壁复飞来:指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灵隐寺前。《咸淳临安志》载:晏元献《舆地志》云:“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惠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挂锡,造灵隐寺,号其峰曰飞来。”
2. 大壑秋高龙欲蛰:大壑,大海。龙欲蛰,龙欲蛰伏其中。此句谓势力强盛者往往深藏不露。
3. 孤山梦醒鹤应猜:孤山有宋林逋墓,其旁有放鹤亭。此句从上句而来,谓真隐世者其迹总费猜疑。
4. 偶留幻象皆真迹:虽幻象而实真迹,佛家语。意谓人见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而人认为虚幻的却可能是真实的。下句“妙解禅机是辨才”,就是称赞寺庙所悬挂的楹联皆能悟透禅机。
5. 韬光:韬光庵,在灵隐寺西。天福三年(949)吴越王钱弘倧建,曰广严。唐长庆中,蜀诗僧结庵于院之西,自号韬光。白居易为郡守,与之友。南宋乾道九年(1173)废,元天顺二年重建。明洪武间(1368-1397)重建,不久又毁。明正统十年(1445),僧一真重建。刘凤苞欲游韬光庵,亦有想参透禅机的愿望。此时的刘凤苞似乎正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挣扎。
一勺寒泉照眼明,尘心涤净道心生。
入山顿觉炎威减,饮水方知宦味清。
冰雪文章同耐冷,浮沉世事总难平。
便应濯足扶桑外,云海苍茫豁此情。
注释:
1. 寒泉:与西湖水仙庙相对,旧名荐菊泉。苏东坡《书林和靖诗后》有句:“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2. 冰雪文章:刘凤苞著《南华雪心编》,自序曰:“雪心者,谓《南华》为一卷冰雪之文,必索解于人世炎热之外,而心境始为之雪亮也。”
3. 濯足:屈原《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濯缨濯足,后世即以指避世隐居。
4. 扶桑:一种落叶乔木朱槿。《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后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升起之处。(待续)
☆ 肖德华
论 用 事
——《词源》学习札记
诗词中用事,指引用典故。具体指在诗词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用事的作用,在于引前人之言之事,使作者的立论有根据;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曲折地道出作者之意;使诗词语言含蓄、洗炼,意蕴丰富、深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还可以使文辞典雅,内涵丰富,借古寓今,翻新古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但是,用事不当,反使作品生硬、晦涩,成为事障,被王国维批评为词意“隔一层”,反倒不利于诗词的表达。
那么张炎是怎样论述用事的呢?在用事条,他说:“词用事最难,要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如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疏影》云:‘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又云‘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少陵诗。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在咏物条,他要求咏物词要“用事合题”。在杂论条,评论词家时,他说周邦彦的词“采唐诗融化如自已者,乃其所长”;说元好问的词“深于用事”。
从上述议论可见,张炎对用事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体认著题。体认是通过体验观察来认识事物。著题,即着题,也就是合题的意思。体认著题,就是要认真体会所引用的典故的意思,切实符合词作所要表达的题旨。二是融化不涩。就是化用典故如同己出,自然无痕,让人不易察觉而又易懂,语句不生涩,不生硬,也不晦涩。三是不为事所使。就是引用典故,要为己意服务,不能为引用而引用,被典故所左右。
下面试用张炎的上述举例,来分析他所说用事三原则的具体运用。
苏轼的《永遇乐》全词为:“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词前小序:“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燕子楼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彭城故尚书张建封娶歌妓关盼盼为妾,为她建了燕子楼。尚书死后,关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燕子楼十余年。苏轼此时任徐州知州,由于仕途波折,频繁迁调,孤寂落寞时袭心头,十分向往探寻心灵的超脱和自由。夜宿燕子楼,面对燕子楼小园夜景,他这位天涯倦客,“梦云惊断”,“重寻无处”,概叹“燕子楼空”,“空锁楼中燕”,连用二个空字,不从红粉艳情着笔,而是从盼盼的“空等”引申出自已的“空叹”,生发出对人生的思考。可谓引用自然,贴切时空,而又能延申新意,不为事所使。
张炎说周邦彦的词“采唐诗融化如自已者”,夏承焘在注中举他的《瑞龙吟》词为例,如“前度刘郎重到”,用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用杜牧《杜秋娘》诗;“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用李商隐《柳枝》诗事;“东城闲步”,用杜牧《张好好》诗事,“定巢燕子,归来旧处”,用杜甫诗“频来燕子定新巢”;“事可孤鸿去”,用杜牧诗“事逐孤鸿去”。这首词中化用了这么多的唐诗,如果不一一指处,可能多数不为人察觉,这就是“融化不涩”的功底。
☆ 解升桥
陈作耕五律《故乡鸟儿洲行》赏析
常忆河洲美,今临暮雨微。柳丝垂岸舞,白鹭结群飞。楼外桃花笑,湖中野鳖肥。依依辞旧友,风送小船归。
此诗是诗人陈作耕的一首行吟诗。是他在清明节期间,回故乡祭祖之后与故乡的旧友们泛舟沙潮湖,观赏鸟儿洲迷人景色所创作的诗作美篇。全诗以特写镜头摄取了暮雨、柳丝、白鹭、小楼、桃花、野鳖、小船等物象,构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
诗的首联以沙潮湖鸟儿洲之美总起作概,且交待此次行吟的时间是细雨霏微的暮春清明节期间,地点是沙潮湖鸟儿洲(河洲)。河洲之美的历史根源是由澧水古洪道演变而来,鸟儿洲之美是由美丽传说而来。经专家评说,这是一条“东方的莱茵河”,而鸟儿洲就是这“莱茵河”中面积仅一平方里的湖心琼岛。颌联和颈联依次写出一路荡舟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四句诗仅二十字画出了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其中有仰视之景“白鹭结群飞”,有平视之景“柳丝垂岸舞”,“楼外桃花笑”,还有俯视之景:“湖中野鳖肥”。诚然,俯视之景是与旧友谈笑中,听介绍湖中放养了家乡特产河洲甲鱼后,不经意地向湖中观望,虽看不见野鳖,心想这野鳖一定长得很肥美吧!这是诗人的心理活动而进行的虚拟描写。表达出诗人对家乡开展大湖生态养殖的高度赞赏。尾联写荡舟赏景即将结束,诗人与旧友亦将依依惜别的情景,特别是结句用了“风送”二字耐人寻味。在此应说明的是,笔者就是诗中的旧友之一。每当诗人回故乡之时,旧友们都会自始至终陪伴着他。从此诗的总情调上可以看出,诗人对第一故乡的眷念和对旧友的难舍之情,浸透于字里行间。旧友们难得相聚一回,此次本想多多相伴一会,只因“清明时节雨纷纷”,加之一阵轻风将小船吹送归来。此时诗人产生一种无奈的心情,也就深深地藏在诗句之中了。
此诗的创作艺术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诗的总体结构非常严谨,首联以一美字总起作概,中间两联承写沙潮湖和鸟儿洲之美,转结处均在尾联。此诗层次分明,画面优美灵动,按不同的视角依次展现在读者眼前。诗的起首用一“常忆”作铺垫,尾联用“依依”作结,互为因果关系,也具逻辑性,没有前面的“常忆”,就不可有后面的“依依”,反之亦然。此诗首尾呼应,气脉贯通。其次是全诗动词运用精彩。如“微”(指暮雨霏微,霏微在此也可作动词看,即烟雨弥漫飘动之象),舞,飞,笑,送等字都使一幅幅画面产生动态感,从而更觉身临其境,景色迷人。再次就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如写垂柳的舞姿婀娜,唐代湘籍诗人李群玉有一首《观舞》诗:“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诗人描写垂柳的舞姿又何尝不像这位南国佳人一样的优美动人呢?又如“楼外桃花笑”,读到此句又不禁使我想起唐崔护的一首《人面桃花》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作耕写鸟儿洲的桃花之美,美得像姑娘的笑脸。的确如此,鸟儿洲上琼楼高耸,楼外桃花盛开,不少游人在此赏花摄影,把一张张笑脸留在了盛开的桃花中,这与“桃花依旧笑春风”岂有别乎,此情此景,谁不留念忘返呢?最后谈谈尾联的艺术特点,“依依辞旧友,风送小船归”。此联如按一般顺序写法是“小船风送返,旧友别依依”。而诗人却用的倒装句法,使出句与对句形成了一定的距离,留下一段空白,让读者按照各自的学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联想的翅膀进行“再创想象”。一切真诗都具有这种引发联想的功能。这种运用“跳跃式的诗家语”,就像书法艺术中的“飞白”一样,能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余地。也就是有“词已尽而意未穷”之余味。我们从尾联中,已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旧友们难舍难分的故乡情怀!总之,此五律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 邓声斌
阳明湖公园记
阳明湖者,善卷逊王(1)、屈原朝发之所也。昔有赤塘诸湖,以阳明子远谪黔省(2),经此讲学,振衰起敝(3),卓立楚中王门,用昭其术(4),是故易名阳明湖也。比年因湖建园(5),踵事增华(6),踔厉奋发(7)。继以阳明名园,盖有深意焉。
畴昔(8)河湖相属,港汊密布,舟楫四通八达,渔樵因利而就便也。嗟夫!时事更替,环境变异。汪洋浩渺之水域,日缩时蹙,水体污染,恶臭难闻,路人避之而犹恐不及,惴惴然不忍睹矣。
今者,盛世佳政,鲲鹏抟摇(9)。城郭再造,碧水鬯流(10)。承千载人文之血脉,沐改革开放之春风,举全区人民之力,兴建阳明湖公园也。
斯园占地两千余亩,水面居半,可谓得天独厚矣。鸠工庀材(11)。诹日兴役(12)。芟其芜(13),沟其湖(14),积之丘如(15),蠲之浏如(16)。遍其植(17),尽其蓄(18)。青秀敷舒(19),溶漾纡余(20)。逸其人,美其地,全其天(21),迩延野绿(22),远混天碧(23)也。曩之所难(24),今胥成矣(25)。鸟瞰是园,辽邈懋哉(26)!自北而南,次第为文娱商贸、会展博览、创智办公、生态宜居之景区也。影视连城,商贾云集。展厅巍峨,文博宏富。创智楼阁,鳞次栉比,目不暇接矣。环湖馆舍,天然氧吧,跃然而争踵矣。花溪映月、金霞云梦、林海宿鸟、长堤飞虹、东篱遗韵、水街窨屋,因湖而造景,自然天成矣。善卷坛、屈子祠、司马亭、元亨轩、桃冈精舍、阳明书院,震古烁今(27),睹物而思人矣。益有大型赛事,龙舟竞渡,振楫举桡(28),扬枹击节(29)。摇旗呐喊,盛况空前矣。洎乎开园迎客(30),鼓乐喧天,人山人海,蔚为大观也。
咦嘘唏!是园之建,将掀揭宇宙而与日月争光(31),惠及天下而泽被后世矣。陶然自乐,怡情养性,自不待言矣。一改城市容华(32),招徕商旅,赀财景从(33)。肆力货殖(34),繈至而辐凑(35),是大有裨于衣食之足也(36)。至若建园蠲污除恶,其寓意之深,关乎之大,耐人寻味矣。或曰:园内激浊扬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乎(37)?使贪者廉,浊者清,是大有益于廉政之风也。去恶为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乎(38)?除暴安良,护佑苍生,是大有功于天下之治也(39)。若然(40),则是园也,岂惟花草、土石、林泉之适欤(41)?抑或楼阁、亭榭、坛壝之观乎(42)?莅是园者,见其微而知其著,视其小而思其大也。呜呼!建园之初心,宁有是乎(43)?游斯园也,感慨系之,爰以为记(44)。
注解:
(1)善卷逊王:善卷谦逊让王。以阳明子远谪黔省:因王阳明贬谪贵州。(2)阳明子:王阳明的尊称。(3)振衰起敝:救治衰微,除去弊害(指阳明心学救治孔孟儒学之衰微,除去程朱理学之弊害)。(4)用昭其术:以宣扬他(指王阳明)的学术思想。用:以、用以。昭:昭扬、宣扬、弘扬(5)比年因湖建园:近年凭借阳明湖兴建公园。比年:近年。因:凭借。(6)踵(zhong)事增华: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发扬光大。(7)踔(chuo)厉奋发:形容精神振奋,斗志昂扬。(8)畴昔:往昔、昔日。(9)盛世佳政,鲲鹏抟(tuan)摇:盛世政绩辉煌,各项事业腾飞,犹如鲲鹏扶摇直上。(10)城郭再造,碧水鬯(chang)流:犹言旧城改造,水系治理。鬯:同畅。(11)鸠工庀(pi)材:备工备料。(12)诹(zou)日兴役:商量选择吉日开工。诹日:商量选择吉日。(13)芟(shan)其芜:铲除杂草。(14)沟其湖:沟通河湖,即疏浚河湖。(15)积之丘如:铲除的杂草堆得像山丘一样。(16)蠲(juan)之浏如:去污的河湖清澈见底。蠲:摈除。(17)遍其植:公园内遍地植树造林。(18)尽其蓄:园内河湖尽量蓄水。(19)青秀敷舒:树木生长茂盛,苍翠秀丽。(20)溶漾纡(yu)余:水势盛广,微波荡漾,迂回曲折。(21)全其天:使天(大自然)得到保全,即保护自然生态。(22)延迩野绿:近处一片绿野。(23)远混天碧:远处碧绿蓝天。(24)曩(nang)之所难,今胥成矣:昔日难办的事情,如今都办成了。曩:昔日、以往。胥:都、皆。(25)辽邈懋哉:辽阔盛大。懋:同茂,引申为盛大。(26)震古烁今:震撼古代,显耀当今。(27)振楫举桡:挥动船桨。楫、桡:龙舟之桨。(28)扬枹(fu)击节:扬起鼓槌有节奏地擂鼓。扬枹:举起鼓槌。(29)洎(ji)乎:等到,及至。(30)将掀揭宇宙而与日月争光:将翻天覆地,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形容功劳大、影响大。掀揭宇宙:掀天揭地、翻天覆地。(31)一改城市容华:一改城市面貌。容华:容颜。(32)招徕商贾,赀(zi)财景(影)从:招揽富商巨贾,资金如影随形而来。犹言招商引资。赀:同资。景:通影。(33)肆力货殖:尽力经商营利。(34)繈(qiang)至而辐凑矣:形容商业繁荣,财源茂盛,顾客聚集。繦:古代穿钱的绳子,引申为穿。(35)繈(qiang)至而辐凑矣:形容商业繁荣,财源茂盛,顾客聚集。繦:古代穿钱的绳子,引申为穿好的钱。辐凑:即辐辏,车辐聚集在车毂上。(36)衣食之足:犹言丰衣足食,以此比喻经济发展。(37)岂不欲费贪而立廉乎:难道不是想摒除贪污而树立廉洁的风气吗?(38)岂不欲除残而佑仁乎:难道不是想除掉残害人民的坏人而保护善良的百姓吗?仁:仁人,代指老百姓。(39)若然:如果这样。(40)天下之治:天下太平。(41)岂惟花草、土石、林泉之适欤: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花草、土石和林泉吗?岂:难道。惟:独,仅仅。适:到,去,意为去欣赏。(42)抑或亭榭、楼阁、坛壝(wei)之观乎:或者仅仅是为了观看亭榭、楼阁与坛壝吗?壝:有围墙的坛,泛指坛台。(43)宁有是乎:难道(莫非)有这个初心吗?宁:难道、岂。(44)爰(yuan)以为记:于是写了这篇记。
☆ 杨传向
澧 水 赋
夫澧水也,受禹治而助大江,司疆域而功清晏。驱龙步数百里,驰螭道几千漩。揽九脉之潺湲,归一澧而转甸。穿山过岭,或聚或散;有歌有吟,时豪时婉。拥抱一平,澧阳阔远。入集海渎,波光滟滟;赴会洞庭,紫气缦缦。千代赐惠,万户礼赞。
叹夫其养也,熙熙灵泫。古族落落,九黎衍衍。厚情励俗,尚淑昭媛。神农百草,岐黄灿烂。庸国茙菽,壑岫积善。经纬山川而菰饭莼羹,滋润荆楚而化风丕显。
若人文也,珪陈华暄。城头鸿业,万古垂传。耒耜农耕,佳谷盛产;夯歌高墙,城祖称先。彭头山稻种,汤家岗碎片;八十垱器皿,鸡叫城残畹。遗迹多多乎,膏脂郁桓也。
又者,药山夜鼓佛唱迟,童叟披霜听典;彭岭晨钟黄卷早,渔樵踏月叩贤。屈子沿河上下求,兰浦行思辨忠奸。车武囊萤究书策,宰弼社稷怀化宣。群玉立格高雅,文正报国志坚。伯夔拯危世,抛头洒血傲经史;云卿肩天下,铁马金刀挽狂澜。古今俊彦何所以,沐浴澧水尽义肝。
夫揽胜也,九流以逆,画屏列班。白云抱幽树,崖影窥平川。山风易作响,悬洞不兴喧。危峰锷苍宇,玄溪坠玉盘。钟乳参差,张弓出箭;悬瀑霄降,飞天扑狻。林密密而浮黛,藤绕绕而攀援。花敷敷以香四季,果累累以丰长年。鸟鸣日月而抒情,猿啸风雷而泄冤。甘霖绘翡翠,薜荔抒画卷。茶墒隐陆子,野陌藏浩然。柴门飞诗意,草寮有精元。
顺流而下,则涛涌九派,碧阔一畈。沧浪堆雪,平沙歇雁。扬玉溅珠,流镜飞练。早春逗华芳,晚秋惹黄蔓。朝晖夕阴两霞蔚,雨帘雾幔一梦遣。山摇形兮云弄姿,日游泳兮月洗面。扁舟悠然攀嶙峋,鱼网居然罟羱鹳。皋浦垂杨鸥鹭呼,滩头茂藻关雎唤。纤夫号子木排来,村姑俚语菱荡绻。桨橹摇碎红楼灯,酒樽惊飞樑枋燕。
澧水之今也,原隰护生态,水陆彰新苑。天堑通九衢,高速虹两岸。巨厦列江滨,科技展奇幻。画舫招游人,翰墨媚歆羡。秀餐农家欢,佳炊兰亭宴。岁时演绎兮,治平韶光;福佑洋溢兮,盛世心愿。千秋功德兮,万代桑田;卓越风物兮,普世奉献。水汤汤而无休也,惠奕奕而璀璨哉!
© 2021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湘ICP备14009931号-1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