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会刊

常德诗词2019年第2期:辞赋散文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1831

 ☆ 曾祥永

读唐诗感言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的疆域非常广阔,政治相对开明,物质文化也非常发达、丰富。所以,人们常常把唐朝和汉朝并称为“汉唐”。前人有一副对联写得好:“夏雨春云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把唐朝的诗和晋代的字、汉朝的文章相提并论,而且认为它就像春天的云、夏天的雨和秋天的月色一样是恒久的,是光辉灿烂的。由此可见唐诗的魅力。

唐代自公元618年立国,到公元907年亡国,历时289年。当然,这289年只是从唐高祖立国算起,到哀帝亡国截止。其实唐诗实际上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很多,因为晚唐诗人到了五代还在生活,还在创作。如果算上“唐五代”的几十年,则为350年左右。

那么,唐五代这300多年间总共有多少诗人呢?传统看法认为有文字诗歌传世的诗人约两千四五百位,他们创作的存世诗作约四万六七千首,我们常常概说的唐诗五万首。最近,我从“百度”搜索,据当代文史学者统计,目前了解到存世诗人有3228人,存世诗作50454首。应该说,这个数字虽不能完全反映唐朝诗人和诗作的准确情况,但作为一般了解或研究,还是较为可靠的。

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人生活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得意时写诗,失意时更写诗,分别时有诗,相聚时也有诗,有时甚至把诗作为书信、请柬、通行证。举凡读书山林、漫游干谒、寄情山水、跃马边塞、科举行卷、宦海浮沉、贬谪流放、林下优游、宴集歌舞、饮酒品酩、婚恋节庆,都少不了诗。虽然诗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所作的诗风貌不同,但大都具有一种抒发怀抱、赏物娱情的冲动和感时救世、提升人心的力量。可以说,诗成了唐人不可或缺的伴侣,而唐人生活也因诗具有了浓郁的艺术化情调。

有人说“唐诗是天才情种的必读书”。因为唐诗的青春精神和饱含着生命活力的风神情韵使它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唐诗它表现着古今相通的人性、人心、人情,表现着自然之美与精神之美,表现着现实的生活与梦想的生活,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经验来表达。它的题材是那么广泛,力量是那么充沛,精神是那么刚健,感情是那么充实,语言是那么新鲜,意境是那么醇美,含蕴是那么丰厚,值得世人一读再读。

唐诗虽然远离我们一千多年,但无论时空怎样变迁,无论世界怎么转变,我们的心灵,始终向往唐诗的恒定、纯粹与隽永,向往那些名句警言中熟悉而又亲切的故园之思。因为它是物质之外的性灵,是流俗之上的精华,是驳杂之中的至纯,是重压之下的逸放;是文人的温暖,是乡愁的慰藉;是无可替代的贴心,是无尽流浪途中那一抹希望和爱的灯火。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唐诗虽然风尘满面,但仍难掩它生命的光芒。古老的唐诗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向现实吐露芬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甚至初学汉语的外国朋友,亿万读者从它那里汲取着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乳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诗从未耗尽它所要言说的一切。

我是喜爱唐诗的,我尤其喜爱它的少年精神和春天品质。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我梦想有一天能够借来梦中彩笔,将那些不朽的诗篇化作永恒的风花雪月、狂歌痛饮、笑傲风雅,行吟江湖,品味抒怀,用以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滋养与诗渐行渐远的现代心灵。

 

☆ 杨卓仁

   

美也安乡!人杰地灵,物阜民康。

结缘于二省,毗县于八方。亲近洞庭,东向而岸拦浩渺;友邻鄂渚,北朝而门敞潇湘。

遥忆当年,二省分洪之笔,图描壮美;两湖会战之师,功铸辉煌。

    七千载文明,虽远而存遗址:三几番县号,最初之曰作唐。迨至南北朝时,始曰安乡。所谓安乡者,安居乐业,鱼米之乡也。土著之求,静水安澜,唯期稔岁;移民之感,安身立命,即认家乡。

    毓秀钟灵,才俊诞栖之地;辉星朗日,伟人巡视之乡。萤囊一统,车武子勤学于暗夜;粥划三分,范希文刻苦于寒窗。更有风雅阴铿,以灵气而型后世;文才弘古,凭布衣而誉中唐。至若当代,毛、彭、贺帅革命,曾留足迹;江、朱、温总视察,均莅吾乡。

    自新华之建立,喜看安乡:经七秩之沧桑,日新月异;历四旬之革鼎,工跃农翔。听奋进之商企,齐鸣鼓角;看振兴之乡镇,共赴小康。油、棉基地,鱼、米宝乡。蔬丰而瓜硕,莲美而菱香。国之享誉桂冠,膺其十项;县之争春花序,列之百强。

    提速交通,架五桥之虹彩;拓宽阡陌,畅八县之康庄。

生态文明之试点,范之禹甸;美优环境之模型,遍及城乡。居省市之前排,各行各业,咸催其马;鼓经营之后劲,诸镇诸乡,一展其长。

乡党多仁,常于雨雪之天,问暖嘘寒,贫困晨昏之顾;县情多水,每至夏秋之际,抗洪抢险,垸堤日夜之防。

难忘戊寅之岁,狂魔万丈;应铭甲士之雄,拼命三郎。但见当时,洪扑一如猛兽,溃其内垸;电传直若惊雷,震彼中央。各路英雄,深恶涝灾,恪尽十分之力;一乡勇士,久经水战,淬成百炼之钢。终至一囚龙虎,再种麻桑。

还我安乡本色,鸢飞鱼跃;听彼深柳书声,歌动旗扬。居民度假,可赏黄山头之美景;来客采风,可观珊珀水之灵光。更有遮天苇秀,映日荷香;摇曳果圃,泼剌鱼塘。兴起徜徉,湖乡之美,风光诗画;乏来休憩,地主之情,鸡黍茶汤。生趣盎然之际,绿绮伯牙,何妨向知音一曲;红尘过客,亦应同知己千觞。

于是乎,醒也、安于我乡,醉也、安于我乡。

注:范仲淹划粥:希文少时贫居安乡,粥划三分,早中晚各食其一。文中“型、范”指典型、模范.均榜样之意。弘古,指安乡籍中唐诗人段弘古与柳宗元刘禹锡交好。戊寅,1998年。绿绮,古琴。

 

☆ 李秉言

   

张洞庭之抱臂,延长庚之绵久,驻武陵西城学府,扬四水三湘英名。此乃十三中书香之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悦领莘莘学子登攀求知修心之峰也。

走悦智之途,立志为基,勤奋为本,力洒求实之甘霖,喜获创新之硕果。探悦行之幽,求真务实,释疑解惑,携合作之连理,敞开放之校门。倡悦善之举,明德守礼,善行遵规,廉洁为人师表,高效育苗成材。攀悦健之峰,自强不息,志存高远,舞动敏捷身肢,散发阳光活力。寻悦味之境,珍惜生命,感恩生活,品味馔香肴美,益生智健体康。坚韧平实,勿怨天尤人,洞察新知,勿虚度光阴,厚德载物,知行合一,锻造明德善行好学敏事之士也。

噫!杲杲校园,满庭馨香,琅嬛福地,书声琅琅。吐新丝千缕,绘人生华章。燃红烛一柱,照柔肠百年。看同学少年,遨游学海,乘时代东风,扬帆远航。

注释:①第一、二句表明市第十三中位于洞庭大道与长庚路的交汇处。②这二句出自《道德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③快乐引领的意思。

 

☆ 夏惠林

“风乍起,干卿底事”之随想

——兼谈贺修朗诗二首

古代文人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妙句,然而也有“风乍起,干卿底事”的调侃,一时间成为佳话,且流传至今。

包括风雨雷电在内的大自然是没有情感的,若有,毛泽东也就不会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了。但人们却往往又总认为天是有情的,也是有灵的,不然,为什么当人们遇到灾难或苦难时,  总会呼天抢地呢?其实说到底,这些都不过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正因为如此,也就在人间敷演出了若干多的喜剧悲剧以及一众文艺作品来,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人们的感情。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借用文艺作品来评判社会以及一切是是非非的。

比如秋,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哀叹,后人亦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当然,今人也有颂秋的《秋声赋》之作,一时间也鼓舞着人们的精神。从古人造字来看,我以为,这个“秋”字应当还是不错的,《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说的:“禾(谷)孰(熟)也。”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丰收的季节”,照字面上看,也有着“红红火火”的意思。

笔者最近翻看“兰津诗社”主办的《兰津诗词》总第51期,见到贺修朗先生有两首以秋为题的七绝,一为《秋风惹我写新篇》:

惯听夜曲立窗前,小醉楼头月一弯。

最是浓情吟兴起,秋风惹我写新篇。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想必瞌睡是比不上年轻人了,所以经常站立在窗前,听着远远近近传来的曲声,这曲声也许是年轻人高亢的歌声,也许是如他一样的老年人咿咿呀呀拉着的二胡声,这个不必细究,终归是听起来比较悦耳的音乐声。这天晚上,老人刚刚饮了点小酒,略有些醉意,耳朵里一面听着曲声,一面习惯性地抬头仰望,只见无垠的苍穹中,那一弯如钩的新月冉冉升起,而正当此时,一阵凉风恰到好处的轻轻拂面吹将而来,刹那间,不知是惊醒了醉意,还是唤起了诗意,老人想吟诗了,想写新篇了,这一切因何而起?原来都是那“秋风”,“惹”得人心不安了,借用一句当下年轻人常说的句子,那就是“都是秋风惹的祸”。这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一个字:“美”呀!怎样美呢?看下面这首《秋色吟》,纯粹是与大多数古人唱“对台戏”了:

一入秋来景色新,风清气爽润心神。

山河自有时常在,留得天然是本真。

这首诗很直白,几乎不须做任何解释,最值得一提的则是末句“留得天然是本真”。据笔者所知,贺修朗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似乎曾经有许多次机会能吃上“国家粮”,但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可他却从不抱怨,还是干他的农活。二十多年前,在阳由垸里率先搭起大棚种蔬菜的就有他。前几年,他还在起早摸黑地栽种西瓜。这两年年纪大了,不能日日夜夜地守在瓜棚里了,他才将菜地改种大蒜等作物。而一有空,他就或在书房里,或在大门口摆上张小桌子,看书或者写诗。我想,这大约就是他所说的“本真吧”。古人有“耕读传家”的家训,修朗先生也是多年来坚持着一边耕一边读。我觉得,他似乎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耕读之人了,不知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古人云:“诗言志”。我以为,这首诗也许可以作为其“注脚”。

除了这两首外,该刊还发了他另外几首诗,虽算不得什么“大作”,但有几处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七律《鸟语花香我的家》的颔联“蓝天垂钓云斟酒,绿叶筛风浪煮茶”。别的不说,一个“筛”字,就把全诗弄活了。何况更让云来为我斟酒,浪来为我煮茶,多么浪漫!多么率性!多么风流!由此见出诗人自由纵性的生活状态,是不是有点李太白的影子?想起当前有些诗词只会就事说事,味道寡淡,真该向修朗先生好好学习学习。

扯远了,不赘述。


点击排行
学会会刊
更多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