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祥永
浅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风格
刘禹锡诗歌有很独特的艺术特色,合气骨、情致、韵度为一体,熔清丽、含蕴、流畅于一炉,善于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新妙的构思,运用警辟有力的语言,委婉深曲的比兴手法和透脱精切的典故,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优美的境界和深刻的思想。具体说来,大诗家的艺术个性手法和艺术表现风格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取境优美。刘禹锡写诗很重视取境,刘诗所“取”之“境”,情致和语言都是优美的,趣浓情深而又鲜明如画。如《淮阴行五首》之四: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此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淮水岸边的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眷恋。丈夫远行,妻子相送,题材是常见的,而该诗取境却新颖婉丽:早春时节,清淮浪软,紫燕双飞,来去自由,为目中所见;与郎远别,不能相随,心中顿生人不如燕之感。诗中略去了一切送别场面
刘禹锡还善于用比兴手法增强语言的美感和形象性。如《望洞庭》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文历来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是不容易的。刘禹锡选取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的美景再现于笔端:湖光粼粼,秋月朗朗,色调多么和谐;风平浪静,迷迷蒙蒙的湖面犹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遥望洞庭,在皓月银辉之下,湖光山色愈显青翠;山水浑然一体,洞庭山犹如白银盘中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细细读之,叹为观止而爱不释手。诗意取境传神,描画贴切,比喻生动,构思新奇,是一幅美妙动人的山水画卷。
二是精炼含蓄。刘禹锡在诗论中主张诗歌应力求“片言明百意”,“境生于象外”。前者主要指精炼,后者指含蓄。他的诗歌也素以精炼含蓄著称。元代文学家方回用“句句精绝”、“言言精确”来形容刘诗的这一艺术风格特色。他的诗篇名作如《石头城》《和乐天春词》《阿娇怨》等,都以篇幅短小而含意深刻著称。如《阿娇怨》: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阿娇是汉武帝的正妻陈皇后。此诗写陈皇后失宠后望幸心切的情状。首句突出“望”字,说明她已望眼欲穿、情不能已。次句“试”字包含无限凄楚和婉曲,有极度寂寞凄凉之感。清代文学评论家徐增细加品味后评论说:“是言不开殿扫花,恐其即来;开殿扫花,又恐其不来。且‘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此一字摹写骤然景况如见,当呕血十年,勿轻读去也。”第三句“须臾”两字写出阿娇思前想后,且忧且喜,不觉时间流逝,直待宫女第二次来报,才如梦初醒的神态。结句写宫女不忍直言武帝到卫子夫家的实情,说明阿娇的怨恨已经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因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里的歌妓,因平阳公主而得幸。宫女报说皇上“幸平阳公主家”,实际上是“幸卫子夫家”的一种委婉说法而已。诗中无一字及怨,而怨恨之情深入骨髓。细品诗味,诗中也寄托着诗人远贬朗州,对自己身世像浮萍样漂遥的感慨,因此尤觉辞旨幽怨。
刘禹锡诗的精炼含蓄,还表现在诗中常以反语微露,使诗意显得深沉婉转。如《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改色,远雁有余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诗题中“牛渚”是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三十里长江边,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津渡口,又为六朝以来屯戍的地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称,东晋袁宏少时家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微服泛舟,袁宏恰好在运租船内朗诵自己写的《咏史》诗,声音、辞藻都非常好,谢尚听了很高兴,就邀他相见,一直谈到天明,袁宏名声因此而显。袁宏在牛渚江面高声咏史而受到谢尚赏识的韵事,一向被传为文坛佳话。刘禹锡写此诗不仅着意描绘了牛渚矶的秋夜景色,更重要的是暗用典故而转为反语口气说,现世没有人能咏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谢尚,自己只能寂寞地在月光中踽踽独行。这不仅包含着诗人怀才不遇、难逢知己的感叹,而且还抨击了死气沉沉的黑暗现实。实际上,刘禹锡与同时代很多诗人都擅长于咏史,诗中说“无人能咏史”,是用反语讽刺中唐宦官昏庸弄权,排贤妒能,像袁宏那样因咏史而受到谢尚赏识的佳话再也没有出现过,况且“二王八司马”事件中的贤能贬谪日久,这世上排斥贤才已非一日,谁还能咏史呢?用精炼含蓄的反语抨击社会弊政。
三是韵律谐婉自然。刘禹锡的诗歌韵律谐婉自然,同他努力学习民歌曲调很有关系。他在《和乐天南园试小乐》中说:“花木手栽偏有兴,歌词自作别生情。”这是他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
一般说来,文人对民间生活不熟悉,单纯模拟民歌,容易失之平浅。而刘禹锡长期被贬,使他有机会接近底层人民,热爱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歌。他有感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的现象,努力创作能“度曲”的“新
词”,像《竹枝词》《柳花词》《送春曲》等就是这种努力的硕果。鲁迅先生曾评价说:“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从音乐美的角度看,刘禹锡的《竹枝词》等之所以朗朗上口,唱诵优美动昕,流传至今,主要吸取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又保持了民间在传唱曲调上凄凉怨慕的特色,兼有两者之长,并采用谐声双关,重迭回环等艺术手法,使之韵律谐婉自然。
刘禹锡的《杨柳枝词》是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由于韵律自然和谐,当时传唱,悦耳动听,很受市井社会欢迎。自居易曾请洛阳的歌妓演唱,并写下《杨柳枝二十韵》。其诗自注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诗中描绘了演唱时的动人情景:“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这都说明刘、白《杨柳枝词》唱和集不仅情文兼备,而且足以反映刘、白诗艺术风格的韵律谐婉自然和艺术创作手法的一致性。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诗以意法胜者宜诵,以声情胜者宜歌。”刘禹锡的诗歌大都写得声情并茂,字字有情,语语可歌。除上面引述说明的外,还有如《浪淘沙词》《秋词》《纥那曲》《三阁辞》《踏歌词》《抛球乐词》《步虚词》等都择韵精当,韵律清丽,谐婉流畅,适合传唱。晚年,他邀约白居易倚声填词,按照《忆江南》曲调来填写新词,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先河,进一步弘扬了具有民歌音乐美的艺术创作风格。
(作者系常德刘禹锡研究会会长)
☆ 阮 先
中国常德唐诗墙·柳叶诗韵序
沅湘胜景,萃于武陵;武陵胜景,萃于城北。穿紫姻缘,二水拖蓝;阳山花山,重峦叠翠。中有巨浸,以形名之,曰柳叶湖。是湖也,琉璃嵌地,水光接天。浅草平林,绿映栖凤之馆;蓼汀荷渚,香浮齐云之楼。柳色千条,足以娱目:烟波十里,足以澄怀。无寻幽陟险之劳,靡登高临深之困,故游者四至,而境内未有若斯之盛者也。
或曰:昔屈子涉江,首咏芷兰;刘郎送客,豪吟云鹤。盖湖之与诗,情牵一线,缘结千载矣!曷不择其高韵,镌之于石,而立之于岸乎?主事者深然其言,乃有选诗刻石之议。
若夫吾国诗歌,浩如烟海。前人选诗,或博取历朝,或单择一代。沅水诗墙已刊古今诗词千五百余首,则柳叶之诗何妨采撷一代之名篇绝唱?因思诗莫胜于唐,而流传广远、家弦户诵者,又莫胜于《唐诗三百首》。其雄笔奇才,存鼓荡风云之意;高情壮志,有抑扬天地之心。诚可谓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佳什如此,足可为湖山增色矣。
爰乃相地势,制方案;集华章,绘蓝图;购石材,聘良工。匠心妙手,巧思独运;镂冰雕琼,一丝不苟。于是饰之以画,辅之以声;形之以卷轴,缀之以花草。垂柳依依,树色分于长堤;晴川历历,诗卷布于水滨。不数月而竣工,见者咸称其悦目赏心。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盖熏陶渐染,熟能生巧也。世之学人,于流连山水之际,倘能熟读而睿思,茹古而涵今,则骋骥足,探骊珠,所造诣宁可限量哉!
嗟夫!山藏金而有其辉,水蕴玉而有其洌,斯湖因诗而增其韵,命之曰柳叶
诗韵,不亦宜乎?
公元二零一五年十月吉日
武陵竹外馆主 谨识
☆ 刘雷中
中国常德唐诗墙·柳叶诗韵跋
昔清造圆明、颐和,祗为帝王重臣享乐,黎庶不得一窥。今我朗州开发柳叶,则为黎民休闲游赏。虽皆耗资钜万,其旨大异。往日荒洲野湖,今朝层台映日,曲廊临水,翠柳拂岸,画艇戏波。市民络绎不绝,游客熙熙攘攘。然开发数载,湖边游道仍有数十堵短墙甚碍观瞻,欲造新景,惟因主题难定而迟迟未决。乙未仲秋某日,市委主要领导来此察访,谓唐诗乃中国诗歌高峰,《唐诗三百首》为其精华,何不径用之?可以卷轴为体,饰以画屏,配以音声,可成神州又一绝也,岂不妙哉?众人称善,遂由市委宣传部总其责,常德诗词学会辑其诗,海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司其事。斥资千万,历数月,易数稿,裁石筑墙,机刻手镌,嵌以汉白玉,辅以中国黑,配以诗意图画,围以奇草鲜花,复由男女声配乐朗诵,普通话与常德腔各显其妙。于是诗画一体,声、乐相和,柳岸顿起唐风,平湖又添佳致。游人至此,观其诗,赏其画,聆其诵,听其乐,不亦乐乎!乃名之曰“中国常德唐诗墙·柳叶诗韵”。二零一六年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将其定义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多媒体唐诗文化墙”。
所刻唐诗三百首,以清代四藤吟社所刊蘅塘退士选本为底本,遇有异文辄参考其他选本择善而从。诗人简介则据中华书局二零零九年版《唐诗三百首》精简,凡诗人曾游历朗州者皆补入其在朗州诗词本事,俾游人习诗而思乡梓,观画而接千载,既身游柳叶湖,复心驰潜水驿,邂逅刘柳,神交李杜,岂非人生快事耶?敦敦君子,窈窕淑女,宁不思一游乎?
公元二零一六年岁次丙申
仲秋孱陵一心斋主人谨识
☆ 王 鳌 王艺亦
格律诗平仄拗救之总见
编者按:在诗词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众多的诗词爱好者,加入到学习、创作诗词的群体中来。很多的初学者对于掌握和运用格律的基本知识有比较迫切的需要。我市各级诗词组织开展的“八进四创”活动,既肩负着诗词提高的使命,也承担着诗词普及的重任。为此,特选刊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鳌和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王艺亦二位合写的《格律诗平仄拗救之总见》,以满足部分诗友的诉求。
以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中华书局),南京大学中文系高小方教授《古代汉语》(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中国汉诗协会副会长晏西征所著《传统诗词快速入门》为本,吾与小女王艺亦(南京大学文学院二年级学生)经过反复争论探讨,综合三家之说,终成一家一言。记录如兹,以备不时之需耶。
一、五言(七言)的四种基本句式
(一)五言
1、甲 仄仄平平仄
2、乙 平平仄仄平
3、丙 平平平仄仄
4、丁 仄仄仄平平
注释:所有的格律诗只有这四种句式。这四种句式称为律句。所有的格律诗的格式都是由这四种句式以不同的顺序排列组合出来的。七言则是依次在四种句式前加上与五言前二字相对的平平或仄仄即可,如下:
(二)七言
1、甲 平平 仄仄平平仄
2、乙 仄仄 平平仄仄平。
3、丙 仄仄 平平平仄仄
4、丁 平平 仄仄仄平平。
二、五言(七言)的排列格式
(一)五绝(七绝)的四种格式
1、甲 乙 丙 丁
2、丙 丁 甲 乙
3、丁 乙 丙 丁
4、乙 丁 甲 乙
注释:以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开头各一种格式。第二种格式是将三、四句与一、二句对调;第三种格式是将第一种格式的第一句去掉,换为第四句再重复一次;第四种格式是将第二种的第一句去掉,换为第四句再重复一次。这只是一种死亡硬背的方法。只要明白律诗“粘对”的道理,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演出所有的格式,也利于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对就是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第二字平对仄,仄对平,平仄相对;粘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平粘平,仄粘仄,平仄相同。那么,无论以甲、乙、丙、丁哪一句种式开头,按照粘对的规则,就可以根据第一句的平仄,推算出通篇的句式了。
(二)五律(七律)的四种格式
l、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2、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3、丁 乙 丙 丁 田 乙
丙 丁
4、乙 丁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注释:五律(七律)的第一种格式是将第一种五绝(七绝)的平仄格式写两遍;五律(七律)的第二种格式是将第二种五绝(七绝)的平仄格式写两遍;五律(七律)的第三种格式,是将第三种五绝(七绝)的平仄格式写两遍,不过第五句应按照“粘对”的规则与第四句粘,和第六句对,让它还原成与第六句平仄相对的句式;五律(七律)的第四种格式,是将第四种五绝(七绝)的平仄格式写两遍,不过第五句按照“粘对”的规则和第四句粘,和第六句对,让它还原成与第六句平仄相对的句式。第三种、第四种格式第五句的变动,如果明白粘对的规则和道理,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按照“粘对”规则,首尾两句甲、丁都是“仄仄”开头,中间两句乙、丙都是以“平平”开头。那么五律(七律)的第三种格式第四句是丁乙丙丁的丁句,只有丁句和甲句相粘,所以第五句变为甲句;同样,第四种格式第四句是乙丁甲乙的乙句,只有乙句和丙句相粘,所以第五句变为丙句。由此可知,五律(七律)的后四句,只有甲乙丙丁和丙丁甲乙这两种格式了。
同理,不管长律有多长,都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万变不离其宗。
三、基本句式的变化
(一)平仄可自由者
1、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是针对七言来说的,至于第七字,自然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初学者可姑且记之。但这个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王力先生认为,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二四六分明”亦不全面,五言的第二字,七言的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但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下文将逐一分析。
2、七言句式的第一字都是自由的。
(平) 平仄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 仄平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仄平平
3、甲句第一字完全自由
仄 仄平平仄
4、丁句第一字完全自由
仄 仄仄平平
(二)拗救
拗,即是某处该用平声时用了仄声,或该用仄声时用了平声,这样的句子称为拗句。出现拗句时需要救,即在另一处相应地方仄平相改以补救。
1、关于甲句(出句)
|
①甲句第三字拗时,对句第三字救。
仄仄平平仄 仄仄丛平仄(犯孤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举例:1.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2.了自丕相顾,
临堂空复情。
3.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按:王力先生认为,此种变格是半拗,可救可不救。举例如下:
举例:1、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事投荒十二年
“六”字犯拗,没有救
2、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一”字犯拗,没有救
3、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一”字犯拗,没有救
4、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碧”字犯拗,没有救
②甲句的第四字拗时,亦由对句第三字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