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曦微
以诗立传 借古鉴今
——读阮先《姜女蹈火行》
有关孟姜女的传说,民间流传很广,史书上亦有记载,一些诗歌中也有片言只语的反映,但比较完整地记述孟姜女千里寻夫、蹈火而死的诗歌可能没有,至少我没见过。当代诗人阮先用七古形式记录了姜女蹈火的故事,捧读起来琅琅上口,古风拂面。掩卷沉思,感觉作者沉郁顿挫、一咏三叹的古调里寄寓着对现今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
《姜女蹈火行》一诗采取铺叙手法,将孟姜女蹈火的缘由及过程娓娓道来。诗中叙述了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挟献秦王、喜结良缘、蹈火而死的系列情节。整个叙述有开有合,波澜起伏。孟姜女千里寻夫,不料“寒衣送至君早夭”,一波澜也。泪雨呼号,“地坼山崩长城垮”,将军“寒光止处惜窈窕”,将她献给好色的秦王,二波澜也。插叙范喜良与孟姜女结婚三日,“捉我夫婿边塞去,夜筑城墙日防胡”,美满的生活遭遇不幸,三波澜也。秦王好其色,但姜女违命不从,“投身烈焰鬼神号”,四波澜也。诗的正文300余字,而波澜丛生,可谓尺水兴波。从开合上来讲,“千里寻夫”是开,“哭倒长城”是合;“挟献秦王”是开,“蹈火而死”是合;“喜结良缘”是开,人天相隔是合,等等。这些波澜、开合使诗作富于变化,摇曳多姿。
从内容上来讲,这首诗以秦王朝对百姓的残暴衬托出孟姜女对爱情的坚贞,以封建统治者灵魂的丑恶衬托出孟姜女人性的美丽。但作者的用意不是以事论史,而是以古鉴今。文章结尾处铿锵有力:“君不见,曹商百乘狂且穉,舐痔秦王得其赐。世间多少曹商辈,贞女祠前应羞死。”如果说诗中写姜女蹈火的整个故事为开,那么此处就是合了。作者写姜女蹈火的最终目的是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勿做唯利是图、不要尊严的曹商,要学追求美好、敢作敢为的孟姜女。这是作者立意高妙之处。
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以此来观照《姜女蹈火行》这首诗,我觉得作者作诗收放自如却又不逾法度。
此诗的高妙之处还表现在描写和用词方面。诗中的描写简练传神。如描写孟姜女的美貌,“将军一怒剑出鞘,寒光止处惜窈窕”,借将军持剑手软,反衬孟姜女的美丽。让人们想到能征服千军万马的将军,却征服不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可想而知孟姜女的倾国倾城之貌。描写秦王的好色,“寡人好色数秦王,齐姬越艳来八方,闻说有女能倾国,故烧高烛照红妆”,把秦王对美色的贪婪和急不可耐的行为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描写秦王朝的暴政,“朔风卷地凋百草,城修一丈万骨枯”,以自然的萧条来写政治的腐朽,旁敲侧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描写盂姜女对丈夫的感情,“骨枯犹附亡者魂,愿归故里伴晨昏”,死者已杳,生者长怀,虽然人天相隔,但是让人觉得爱情无界。描写孟姜女的坚强不屈,“虎贲三千持戈立,弱女如花胆如斗”,以强衬硬,以弱写坚。这些描写都“寥寥几笔,尽得风神”。
诗中用词苍古,如“蛾眉”“齐姬越艳”“雾鬓风鬟”“庭燎”“泰坛”“燔柴”等,这些词的点缀,非常契合孟姜女所处的时代环境,也把人们带入了秦时明月的意境。
总之,从立意、结构和语言上来讲,这首诗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如果将其置放于前贤的篇什之中,我觉得毫无逊色。正因其艺术魅力,这首诗获得了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
诗人在本诗的序言中记述了澧县嘉山的由来。山原名翠麓,后来人们感念孟姜女其人其德,唤作孟家山。山下有孟姜垸、孟姜故宅、贞节祠、望夫台等很多纪念孟姜女的名物。但这些名物已随历史的云烟逝去,成了世人模糊的记忆。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名篇《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对于人们而言,文字要比碑,要比纪念馆,要比山名等来得更加久远。
我想,诗人首先以自己的虔诚追记本土前贤的懿范,以最具魅力的文字——诗歌来为孟姜女立传,为世人树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然后以孟姜女高尚的人格激浊扬清,让人们继往开来,真可谓善莫大焉。(原载中文核心期刊《名作欣赏》2014第10期)
附:
阮 先
姜女蹈火行
湖南澧县嘉山,原名翠麓,因孟姜女(姜是姓氏,孟是排行)故事而易名孟姜山。当地方言念“姜”如“家”,遂称孟家山,简称家山,今作嘉山。山下孟姜垸,旧有孟姜故宅、贞节祠、望夫台、孟姜竹、恨石、镜石等,今不复存。澧县民间传说,姜女哭倒长城,秦皇胁迫其入宫为妃。姜女不从,蹈火而亡。
旌旗猎猎冻云压,将军巡边榆塞下①。
忽闻天半动悲声,地坼山崩长城垮。
仰首惊问哭者谁?千里寻夫一蛾眉。
寒衣送至君早夭,姜女呼天血泪垂。
将军一怒剑出鞘,寒光止处惜窈窕。
如此佳人难再得,轻车传送咸阳道。
寡人好色数秦皇,齐姬越艳来八方。
闻说有女能倾国,故烧高烛照红妆。
红妆有泪不轻弹,雾鬓风鬟怯衣单。
自言家住黔中郡②,慈姑县里世耕田③。
前年缘结范家子,荷花池上初相识。
兔丝本自附蓬麻,新婚三日豺虎至。
捉我夫婿边塞去,夜筑城墙日防胡。
朔风卷地凋百草,城修一丈万骨枯。
骨枯犹附亡者魂,愿归故里伴晨昏。
君王后宫多佳丽,岂少荒村一布裙?
秦皇色变拂袖走,违命不从死罪有。
虎贲三千持戈立,弱女如花胆如斗。
回身下殿向庭燎④,泰坛燔柴照天烧⑤。
民不畏死可奈何,投身烈焰鬼神号。
君不见,
曹商百乘狂且樨⑥,舐痔秦王得其赐。
世间多少曹商辈,贞女祠前应羞死。
注:
①塞——即榆溪塞,秦长城所在。秦蒙恬于此“累石为城。树榆为塞”。故址在今陕西省东北角,一说在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
②黔中郡——秦始皇时置郡,辖地甚广,包括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汉初改为武陵郡。
③慈姑县——即今湖南澧县。
④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炬。《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说文》云:“庭燎,大烛也。”
⑤泰坛——祭天之坛。《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燔,烧。
⑥曹商——曹商事见《庄子·列御寇》:“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悦)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穉:骄。《诗·墉·载驰》:“众穉且狂”。王引之《经义述闻》云:“谓既骄且狂也。”
☆ 陈细彬
喜看新赋竹枝词
竹枝词是诗词体裁中最接近民间生动活泼的一种形式。其语言通俗,个性鲜明,极富生活化和口语化,而在写作上又较绝句宽松,因此,深受诗词爱好者的青睐。其源头要追朔到唐代诗人刘禹锡。他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系竹枝词里的名篇,流传一千多年,至今脍炙人口。
江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而竹枝词贴近生活,长于记事,生动鲜活,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易于与时代合拍,反映今天的幸福生活、反映时代风采,反映家乡巨变,反映祖国美好的明天。近期捧读石门县诗书画影会刊《壶瓶飞瀑》第二期刊登的十几首竹枝词,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里仅举贾国辉、雷建生两位老师各两首竹枝词赏析、点评。
贾国辉老师是写竹枝词的高手。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竹枝词就在《中华诗词》《武陵诗词》等刊物上发表。贾国辉老师的竹枝词偏重民间风俗民情,生活气息极浓,读来朗朗上口,亲切感人。他发表在《壶瓶飞瀑》第二期的《哭嫁》即是这种类型:“床边床上十姑娘,着绿穿红巧扮装。呀呀依依轮换哭,高高兴兴学悲伤。”《哭嫁》是流传在湘西一带嫁女的土家风俗。我在湘西北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亦陪过“十姊妹”。确如贾老师所述,十个乃至十几个姑娘围床而坐,穿大红大绿代表喜庆的衣裳,你哭罢我登场,哭父母,哭兄嫂,哭姊妹;哭屋场边的牛栏架,哭自己睡过的丫巴床,张口就来,见子打子,即便哭得晕头转向,天昏地暗,那也是假悲伤,马上要做新娘子了,其实高兴着哩。前面三句都是用白描的手法,写哭嫁的风俗,哭嫁的现场,最后一句“高高兴兴学悲伤”才是点晴之笔,高潮迭起。明明是喜事,为什么要哭呢,原来只是一种礼仪,一种习俗,是学着先辈们的“假”悲伤,以哭当歌,以哭为乐。寥寥四句,二十八个字,就勾勒出了湘西北土家族的一幅风俗民情画。作者如果没有长期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生活,细微观察,是难以写出原汁原味颇具土家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哭嫁》来的。
贾国辉老师的另一首《退休种菜》更是生活化、口语化、准确而生动地记录了他退休生活的一个侧面:“挥锄戴笠傍青山,豆角辣椒色色鲜。鸟唱枝头妻起舞,你挑水来我浇园。”贾老师一辈子从事基层文化辅导及民间文学创作,到晚年建树颇丰。现在八十余高龄的贾老师仍身康体健,耳聪目明,除了勤于笔耕,经常用脑外,还脑体搭配,写作不累。闲暇时间和夫人一道种种环保菜,既呼吸了新鲜空气,又锻炼了身体,时令小菜四季尝鲜。何乐而不为?《退休种菜》系旧瓶装新酒,古诗新写,信手拈来,亲切感人,动静结合,蕴含丰富。既体现了当代文化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知足常乐的生存理念,又生动有趣地表达了当今一对髦耋老人相濡以沫,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
雷建生老师执教四十余载退休后,又在老年大学发挥余热教国学近十载,他老先生写的竹枝词更是妙笔生花,旧瓶装新酒,气韵生动。以精到显妙处,以传神显精神。如《罗坪山歌》即是这样的好作品:“登上高山把口开,山歌就在怀里揣。朵朵白云捏在手,也能捏出歌声来。”起句“登上高山把口开”交代习俗场景。石门罗坪乡地处海拔一千多米的崇山峻岭,以土家人居多。山里人生来爱唱歌,特别爱站在山头起吆喝。因为站得高,传得远,唱起来痛快淋漓。承句“山歌就在怀里揣,既有特色,又有意境。罗坪的山歌不是写在本本上的,不是刻在碟中的,而是揣在怀里的,随时随地就可拿出来唱,用当地人的话说:“唱它三天三夜也不会重样”。“朵朵白云捏在手,转句联想丰富,自然贴切。高山之巅云遮雾罩,似乎伸手就能摘朵白云下来,想象奇特,妙笔生辉。合句“也能捏出歌声来”更是神来之笔,意象境化,全诗升华。诗人纵笔高歌,放飞意象,把山里人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山歌点石成金,写得如此意趣横生,美妙动人,没有扎实的文字根底,没有渊博的古体诗词知识,没有长期的生活积淀是写不出这样传神、鲜活的竹枝词来的。
另一首《壶瓶山中》是讴歌家乡当地旅游景点的。中国地大物博,旅游景点美不胜收,旅游诗一不小心,就会平铺直述,落入俗套。而雷老师却独辟蹊径,以小见大:“一捧鸟声当午餐,半湾碧水枕溪眠。好诗藏在白云里,朝幻红霞晚行烟。”雷老师避实就虚,不写壶瓶山的美,不写壶瓶山的幽,而是先将鸟声切入,以动制静,先声夺人。承句“半湾碧水枕溪眠,好一个“半湾”,留有想象的余地,又把壶瓶山的幽写得一览无余,特别是动词“枕”字,形象生动,联想丰富,水中有山,山中有水,林中有鸟鸣,你看家乡美不美。第三、四句“好诗藏在白云里,朝幻红霞晚白烟”,过渡贴切自然,转合竟是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情思。整首诗有联想,有跳跃,有量词,有动词,有声音,有色彩,既有诗词的高古,又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精神。以诗言志,以诗画魂,民俗风情极浓。两位老师的竹枝词古瓶装新酒,既有地域特色,又真切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家乡巨变,可说是竹枝词里的精品力作。
石门县是全国的诗词之乡,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少诗人和诗词爱好者,亦在《中华诗词》《诗刊》《词刊》发了不少。石门这块热土地人杰地灵,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亦有浓浓的乡俗民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欣喜地看到石门的两位老师带了一个好头,在弘扬国粹,诗词复兴的今天把繁衍千古的竹枝词古诗新唱,使竹枝词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通俗易懂,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古诗新赋,弘扬国粹,讴歌新时代。望更多的诗词爱好者将竹枝词发扬光大,让诗词百花园里这朵小花开得更加艳丽,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
☆ 林世琨
唐代七绝高手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因世乱还乡,途经亳州(在安徽省),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出塞》《芙蓉楼送辛渐》是他的代表作。看他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是互文,是指秦汉以来的明月和边关。第二句是说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第三句一转,设想若是汉代的龙城飞将军还健在,那么就再不会让胡马度过阴山来内地扰乱了。巧借咏史讽刺当今边关守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这样的讽刺诗,委婉含蓄,确是佳作。
龙城,汉时匈奴祭天之处。汉武帝时名将卫青追击匈奴至此,其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泛指边关。李广,汉代名将,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龙城飞将军,综合卫青和李广,泛指扬威边关的名将。阴山,在内蒙古境内,与兴安岭相连,
汉时,匈奴常据此扰边。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在寒雨满江的夜晚,送客进入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次日清晨,把客送走以后,只见一片楚山孤影,使人感到十分孤独。
洛阳亲友如相问……洛阳的那些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
一片冰心在玉壶……你可告诉他们,我的这颗心,就像一块晶莹的冰盛放在玉壶之中。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王昌龄于天宝元年(742年)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诗即写于任内。辛渐,是作者在江宁时的朋友。从这首诗看来,可见王昌龄对朋友是多么友爱而富有感情;更可以看出,王昌龄的心地是多么纯洁,其为人为官一定是十分清廉的。好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三十岁进士及第,三十六岁又登博学宏词科,可以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诗人。但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却很不如意,其结局更是不幸。他一生只做过校书郎、县尉、县丞之类的小官,四十一岁曾远谪岭南,年近五十,更左迁龙标尉。当时龙标是很荒凉的地方,王昌龄在那里一呆将近十年,朝廷已忘记了他。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天下大乱。756年,王昌龄因世乱返乡,当时交通极不方便,在这个兵荒马乱之际,长途跋涉是很不安全的。行至亳州,便被当地刺史闾丘晓所杀。
闾丘晓是一个妒贤嫉能的小人,小人是容不得好人的。他认为王昌龄官小职微,当今天下大乱我杀了你,朝廷自顾不暇,谁会管你?王昌龄就这样被闾丘晓杀了。
公元757年,张镐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这年秋,安史贼兵犯宋州(今河南商丘),张镐传檄亳州,令闾丘晓出兵救宋州。闾丘晓是一个无才无德的小人,平素刚愎自用,驭下少恩,好独任己,是一个不为群众拥护的人。接到张镐命令后,顾虑重重,并无动静。张镐赶到淮口,宋州已失。张镐大怒,随即拿下闾丘晓,处以杖死。闾丘晓乞求说:“小人有亲,乞贷余年”。张镐斥道:“王昌龄之亲谁养?”闾丘晓默然无以对,遂被杖死,人心大快。王昌龄假如九泉有知,也就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