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会刊

《常德诗词》2016年第4期:辞赋散文

编辑:管理员日期:2020-09-13 18:09:57浏览次数:2648

 

☆ 衣殿臣

“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
——关于赋的几点认识

    我国古代文坛,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而且由来已久,广为人知。两千年来,赋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它同诗、词、曲、散文、小说一道,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画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报》率先开展“百城赋”征文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刊发近五十篇作品,势头正劲。在《光明日报》的带动下,哈尔滨、沈阳、苏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赋热潮。10月22日我市征赋结束,共刊作品42篇,可谓前所未有,盛况喜人。我的这次讲座,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赋
    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是非诗非文、亦诗亦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郭绍虞先生把赋概括为跨诗与文的“两栖动物”。对于赋,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而成赋,所谓“雅颂之流亚”。同时它还指出了赋的特征,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了分类,也将赋和诗分在一起,称之为“诗赋略”。这不仅是班固自己的认识,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者刘歆的认识。《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班固的看法是两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普遍承认的定说,值得重视。
    其次,《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可见赋在这里是作动词用。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便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遂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由原来的动词而变成名词了。这样,以“歌”与“诵”来区分诗与赋,可谓抓住了赋的特征。赋虽然和诗一样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与歌曲无关,也就是说赋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也不能由此而否定汉代以“歌”与“诵”来划分诗赋的时代意义。“不歌而诵”虽不能概括赋的全部特征,但它仍不失为对赋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探本之论。所以这一概括,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常常征引。
    再者,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种看法最为人们所公认,因为它准确地概括了赋的基本特征。先说“铺采摛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周礼·春官·大师》“曰风、曰赋、”郑玄注:“赋之言铺,其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刘勰所说的“铺采摛文”,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铺陈词藻,彰显文采。主要是讲写作技巧,一方面是强调赋这一文体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二者相辅相成,这就从写作特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讲清了赋的特征。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写“志”,即言情。《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主要是讲诗的抒情特点。晋代的陆机作《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体“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通过“铺采摛文”的夸张手法,写出了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语、花木、珠玉、宫馆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规模田猎的逸乐情状,所以刘勰说此赋“繁类以成绝”。东汉冯衍的《显志赋》,也同样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反复写自己寻求崇高志向与情愫的情景。可见,赋体文学的状景写情,都是以铺陈直叙为特征,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
    二、赋的流变
    赋产生于战国(前475-前221年)后期,当时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和宋玉,他们是最早以“赋”命名的作家。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赋在不断发展,几经变化,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具有独特的赋体作为它的标志。
    1.大赋
    大赋,也称古赋或汉赋,一般相对小赋而言。这种赋体兴起并盛行于两汉时期,从楚辞发展而来,以枚乘的《七发》为开端。代表作品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扬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以及左思的《三都赋》等。
这种赋的特点,大都是以问答为骨架,喜欢用古文奇字和双音叠韵词,凡铺排扬厉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骈语,叙述和提顿的地方常用散句。一般说来,其体制宏伟,结构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颇有一种“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之风貌。动辄两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万言。其内容多为描写宫苑游观,铺陈大都名邑,渲染出猎气魄等。这种赋体,好用典故,文辞艰深、晦涩,不易读懂。作者常于结尾处显示讽喻之意,以表明作赋的主旨,但往往是“劝百讽一”,适得其反。
    2.骈赋
    骈赋,也称为“俳赋”,这是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种赋,是在大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骈赋体。它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即骈俪,是指字句的对偶。骈赋主要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炼词熔典都非常讲究,多以骈四俪六为节奏单元,以连缀丽藻雅词为谋篇根本。和大赋相比,则少有铺陈文物、堆砌难字僻词的现象,还比较重视对情景的描述,呈现出较多的诗体美和音乐美。孙梅在《四六丛话》论到赋的演变时说:“左(恩)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日事妍华,古(大)赋一变而为骈赋。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体之靡靡也。”这里所提到的几位名家,也都留有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传世,如陆机的《文赋》,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徐陵的《鸳鸯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
    3.律赋
    律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赋必须严格遵守对仗、声律的要求,不得随意而为,和写格律诗相似。律赋的出现和定型,是与唐代科举取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时的进士考试,既要作诗,也要写赋。律赋的形成大约在唐中宗时期,其主要特点是:首先,讲究押韵。比起骈赋来,更为注重音韵的平仄协和。一般由考官或皇上命题,出几个韵字,规定几类韵脚,按韵作赋。后来逐渐定型,限用八韵。如唐代一次考《旗赋》,便以“风日云野、举国清肃”为韵脚,依次押韵,不得颠倒错乱。其次,强调对仗。大家知道,骈赋最重视的是对仗,讲究骈四俪六,要求严格。而律赋在对仗、锤炼字句上比起骈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再次,篇幅较小。一般说来,字数为四百字左右。如王启的《江南春赋》,只有361字。所以李调元在《赋话》中说:“唐时律赋,字数定限,鲜有过四百者。”最后,开头破题。律赋作为应试文体,要求开端就要扣题,词旨既显豁,又不浅露。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李程《日五色赋》,则以“德动天鉴,祥开日华”开篇点题,为时人所称,一跃而成为状元,传为佳话。韩愈、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名家,都有律赋传世。
    4.文赋
    文赋,这是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唐代古文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新赋体。它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方面的限制,强调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自由挥洒。其代表人物为欧阳修、苏轼、杨万里、范成大等。
    文赋与大赋、骈赋、律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结构别致,议论纷呈,句式松散等几个方面,这在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杨万里的《浯溪赋》,范成大的《馆娃宫赋》中,都有明显的表现。从总体上说,赋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体裁。骈赋、律赋侧重抒情与辞采,就声律方面看,接近于诗;而文赋则结构松散,句式灵便,从行文面看,更近于散文。所以,宋代的著名文赋作品,也可以当作散文来欣赏。值得注意的是,文赋并不完全排斥对偶,有时也在运用这种形式。如欧阳修《秋声赋》中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句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便是很好的例证。另外,文赋也同样用韵,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有十二次换韵。与律赋不同的是,不那么太受约束。
    三、赋的特点
    赋是同诗、词、曲并列的一种特殊文体,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赋必押韵
    赋既然是诗与文的结合体,亦诗亦文,在体制上要求必须押韵;不押韵就不能称为赋。不过,赋的押韵不像诗那么严格,无须一韵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归纳起来有四点。首先,可以换韵。一般说来,赋的篇幅较长,几百字,几千字,甚至上万字,这就无法一韵到底,须中途变换。有的大赋,换韵竟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像左思的《三都赋》,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换韵几十次。其次,适应段落。赋的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相一致,有些赋家则用换韵来表示段落,提示内容。如江淹的《别赋》,许多段是一韵到底的,换韵则另起一段。再如15年前,云南周善甫老先生写了一篇《春城赋》,题下标明以“春城无处不飞花”为韵,全文七段,每一段一韵,中间不换,极有风韵。其次,隔句相押。赋的押韵,灵活多样。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并没有严格规定。不过,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和《诗经》《楚辞》的手法是相近的。
    2.讲究对偶
    对偶,是赋讲究文采的一种表现。赋如果没有对偶,和散文又有什么区别?追根溯源,赋中最早使用对偶的.是西汉王褒的《洞箫赋》。嗣后,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均有较为精工的对仗。到了魏晋,赋中使用偶句越来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裱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左恩的《三都赋》也用了大量的骈偶句,为洛阳纸贵增加了砝码。陆机的《文赋》,由于对偶工整,又富于变化,使作品更加典雅与精美。到了南北朝,因为出现了骈赋,作品中的偶句倍增,有的作品更是一骈到底。像沈约的《丽人赋》、谢庄的《月赋》、吴均的《八公山赋》,江淹的《恨赋》,都号称名篇,以对仗工美而受人赞扬。特别是庾信的《哀江南赋》,三千三百余言,除开头或过渡有少量散句之外,全文都是对仗,而且形式多样,巧于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唐代继承六朝遗风,凡作赋皆有对句。就连李商隐只有八句32字的咏物小作《虱赋》,居然还有四句对仗,“亦气而孕,亦卵而成”;“回臭而多,跖香而绝”。
    3.铺张扬厉
    赋作为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铺张扬厉,即在描绘事物时,多用夸饰手法,极力渲染,以张大其事,从而引起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如司马相如、扬雄的一些大赋,像《上林赋》《长杨赋》,都通过繁多的景物描写,渲染出汉代京都苑囿的空前盛况和帝王田猎的奢靡豪华。前面在讲赋的对偶时,所引曹植《洛神赋》中的那一段,则是写人物运用铺陈手法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大家不妨推敲推敲。
    这里,再引两段《木兰诗》中的例子,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铺张扬厉的写作手法。《木兰诗》在写到木兰替父从军做准备时有这样几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而写到木兰荣归时又有这样几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看,这就是展开描写,这就是铺张扬厉。诗尚如此,何况于赋?
    4.追求辞采
    在诸多文体中,像诗歌、散文、小说等,赋是最讲究辞采、追求文雅、善用典故的,古代是这样,当代也是这样。为其如此,赋是比较难写的。在洋洋赋海大观园中,有多少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佳作流传于世,供人欣赏?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谢庄的《月赋》,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哪一篇不文采飞扬,才情横溢?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庾信的《哀江南赋》,它辞采富瞻,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仅用典就有一百多处,而且灵活多样,巧于变化,可谓空前绝后,无人比肩。而当代作品,《光明日报》“百城赋”所刊发的近五十多篇赋中,写得最富于文采的是《烟台赋》,情景交融,洋洋洒洒,堪称“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精品,大家不妨找来看看,必将受益非浅。
至于怎样才能写好赋?我想借大赋家扬雄在《新论》中所说的一句话作答:“能读千赋,则善赋。”

    注:衣殿臣,吉林长岭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哈尔滨终身优秀艺术家。
 
 
☆ 林世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小泪始干
——略论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858),晚唐诗人,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文宗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省校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糜乱,以《贾生》《隋宫》等篇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有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寓意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请看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宣室:西汉未央宫前的正殿。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谪长沙一年后,汉文帝在宣室召见他,问以鬼神之事,而不是问天下百姓等关于国家治乱的大事。号称贤明的汉文帝是如此,其他庸懦之主就更等而下之了,联想唐代帝王热衷于求仙奉佛的现实,又结合已身遭遇,而以讽叹出之,堪称杰作。
    再看李商隐的《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南游 ,指隋炀帝游扬州。障泥,垂于马腹两侧以遮挡尘土的布帛。隋炀帝荒淫奢侈,为了自己游玩享乐,不惜劳民伤财,把宫锦作障泥和船帆,诗人给以沉痛的斥骂。
由此,可见李商隐不仅在诗歌上有很高成就,而且在政治上有很高的见解,如果遇到明主,予以信用,很可能做出一番不同寻常的事,但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话要从头说起,李商隐在青年时期就显露出文学才能,十七岁时便受到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教会了他写给皇上奏章的骈文。二十五岁,在令狐楚儿子令狐绹的帮助下,考取了进士,不久便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部下当幕僚,而且娶了王的女儿,可谓春风得意。王氏聪慧美丽,并通诗文,李商隐对这个婚姻是非常满意的,可这都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当时正是两大官僚集团,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尖锐对立,进行着剧烈争权夺利的时代。李商隐早年受到令狐楚的栽培,并与其子令狐绹交情很好,令狐是牛党,按理说李商隐也应该是牛党,但王茂元是李党,李商隐做了王茂元的女婿,在当时看来是背叛了牛党,投向李党,因此深为牛党中人所痛恨。
唐武宗继位,任李德裕为宰相,非常信任,这是李党势力最盛的时期,由于李德裕的政治才能,使唐王朝出现了些兴旺景象,武宗在位仅五年就死了。不巧的是,武宗在位的五年间,李商隐的母亲去世,按古制和习俗,须在家守丧三年。等到丧满复出,武宗已死,李德裕被新继位的宣宗贬斥,牛党开始得势。后来令狐绹做了宣宗的宰相,他认为李商隐辜负了他的家恩,因此有意压抑他,对李商隐请求帮助的一些书信置之不理。这样,李商隐一生就只当过校书郎、校尉之类的小官,或者在大官的幕府中帮忙,长期漂泊在外,穷困潦倒。
    李商隐不仅事业上穷困潦倒,在爱情上也是苦恼重重,他可能有过多次的恋情,但都以失意和苦恼告终。所娶的王氏夫人虽然很满意,可不幸在婚后十三年,即李商隐三十八岁时去世了。王氏的死亡,对李商隐的打击太大了,也许因为忘不了她,后来就没有再娶,由于穷困潦倒,忧郁不乐,李商隐于王氏去世七年后就死了,年仅四十五岁,可谓英年早逝。
    李商隐的诗集中,有十几首无题诗。为什么无题,就是无可命题,要表达的意思,不可说明,所以才托无题以寄意。他的无题诗,以如下一首最感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要相见很难,分别时难舍难分,也是个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再吹啦,一切花朵都凋残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只有到死的时候,他的丝方能吐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只有成灰的时候,那泪才会流干。
    晓镜但愁云鬃改——你清晨对镜,令人担忧的是你那乌黑般的鬓发会逐渐斑白。
    夜吟应觉月光寒——深夜里,你在月光下独吟,会感到寒冷吧,保重呀。
    蓬山此去无多路——蓬莱仙岛,距离这里不算太远。
    青鸟殷勤为探看——能传递消息的青鸟呀,求你殷勤些吧,帮忙去探听探听。
    这首诗,情意缠绵,哀婉欲绝,表达了作者纯洁坚定、至死不渝的爱情,不少读者认为这是李商隐怀念王氏夫人之作。千百年来,人们吟诵它,特别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不知有多少男女在爱情书信中引用它,简直无法统计!诗句永远流传,诗人亦不朽。
 

☆ 徐远双
 

红军烈士祭
 

    83年前,68位红军烈士,在石门南镇乡剪刀峡舍身跳崖,英勇捐躯。今日肃立坟前,手抚石碑悼之,并祭之以文曰:
昊天兹爱,厚土贤良;苍山志远,绿水情长;壶瓶垂瀑,洞庭吟觞;层林萧瑟,叠嶂铿锵;青春化古,碧草流芳;编钟声脆,咏客神狂;亡灵凄烈,社稷荣昌;硝烟岁月,野火芦芒;雷霆万顷,祭字千行;九峰叩首,三界焚香;剪刀峡骨,六塔冥庄;更年换代,刻典铭章;忠肝赤胆,侠义柔肠;追痕问迹,感恸神堂;浩歌沙场,暮日昏光;群峦怒涌,万壑悲伤;长缨胜海,躯肉凝墙;同仇敌忾,共仰朝阳;阴霾有尽,曙色无疆;壮怀已矣,正气悠飏;鞠躬拱手,俯乞泰康;安居乐业,富庶兴邦;伏维尚飨。


☆ 魏胜权
 

竹  枝  铭
 

    干不在粗,有节则名,材不在贵,有用则行。斯是幽篁,品格芳馨。固根以树德,舒叶即凌云。腹空容乃大,雪霁性尤贞。风中亭亭立,更精神。无寒暑之畏惧,无荣宠之骄矜。洁身能自好,伴友岁寒心。众口云:岂非君子?
 
 
点击排行
学会会刊
更多
主办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dscxh@163.com 投稿审核时间:9:00-17:00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微信扫码关注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