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评点
☆ 康国初
新作点评
泥 腿 诗 人
余致庆
田间得句沾泥味,枕上成诗引梦长。
种趣栽情耕雅韵,年年长出稻禾香。
(《常德诗词》2016年第一期)
品读某些优秀诗词,我们有时会看到这种情况:从人之常情和事之常理来说,它似乎是违反常情也有悖于常理的。可是经过一番思考、咀嚼、品味,深入体会此境、此情、此人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他(她)想一想,就会觉得这些诗词的字面虽然“无理”,其字里行间却饱含着深深的情,它比按生活的常情和事物的常理,直观地描述出来,更新颖别致,更激动人心,艺术效果更强烈。清代词学家贺裳对这种创作手法称之为“无理而妙”。
上面这首七言绝句就是如此,“泥腿诗人”这一诗题就看似“无理”。“泥腿”与“诗人”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泥腿”者,农民之谓也。他们的粗手大脚,只会扶犁使耙,又怎么能够舞文弄墨呢?当今的新农民偏偏用结满茧花的手,执笔书写时代的歌。“泥腿杆子”当“诗人”,说明了新农民既有写诗填词的文化功底,更有感激和风暖雨惠“三农”的火热情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时代特征,这就是诗的“无理”而有情的妙处。
首句:“田间得句沾泥味”,点明了诗题,同时也为下句的展开作好铺垫。“沾泥味”看似顺手拈来,细细玩味,颇见作者机杼:它不仅紧扣“田间”二字,而且是引发以下三句的诗眼。在机声隆隆、泥浪翻滚之中获得了沾泥味儿的诗句,还没有成篇哩,于是“枕上成诗引梦长”了。“田间得句”而“枕上成诗”,用崭新的视角写出新农民的高雅情趣与豁达胸襟。有了诗的情怀,他们的“梦”“引”得更长了:他们还要放声高歌,共奔全面小康的社会哩,这里又是“无理”而有情之处。三句“种趣栽情耕雅韵”一语双关:从农事层面上看,田土翻耕了,要及时种稻栽棉开拓福路;从诗词创作层面上看,“田间得句”,“枕上成诗”,还要推敲、修改,深化意境,提炼主题,最后形成篇章。明暗两线,巧妙结合,趣味良多。春华秋实,到了稻棉丰收季节,作者的创作也开始收获了:“年年长出稻禾香”就是真实写照。其中“稻禾香”三字虽值得推敲,但还是照应了首句,收束了全诗,而且深化诗的主旨。生活,才是诗歌以及其它文艺作品创作源泉。“年年长出稻禾香”有点令人费解:一是所指不明;二是与“稻禾香”三字配搭不当。试用“篇篇都带稻禾香”如何?请“泥腿诗人”斟酌。
有感于农村使用煤气灶
王志远
轻扭开关火焰高,省时省力好逍遥。
青山有幸春常在,刘海如今不砍樵。
(《武陵诗词》2015年第四期)
读罢这首诗,让我想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经典名句(《论诗三十首》其四,元代元好问),它也确切地说明了上述这首七绝的写作风格。诗是“豪华落尽”的大白话,但它有如橄榄,初尝无味,细嚼回甘,且津津然生于口辅之间。首句“轻扭”便“火焰高”,作者采用烘托手法说明“煤气灶”的良好功能;次句“好逍遥”三字用得好,它不仅进一步点赞煤气灶的优越之处,更重要的是形象地刻画了农民的心理状态:劳累了一天,回家生火做饭是一种舒心惬意的享受。用煤气灶做饭,对于城里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须知,过去贫穷落后的农村,哪怕做一餐饭,要经过“烟熏火烤”;要弄得“鼻污嘴黑”哩。从这一件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中央的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是天然平淡中的“真淳”,三、四两句,诗人把“使用”“煤气灶”的意义推向更深层次:“青山有幸春常在”,可以说字字如金,缺一不可。“青山”的“春常在”是正常自然现象,何以插进“有幸”二字呢?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左”的年代里,首先是“伐尽树林炼钢铁”其次是“开山造田学大寨”,重重劫难过后,让大多数的“青山”变得“童山濯濯”了!据笔者了解,作者当时是乡镇的一把手,这“有幸”二字出自他的笔下,应该是“痛定思痛”的感慨吧!今朝,还我“青山绿水”是中央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我想这就是“有感于农村使用煤气灶”这枝橄榄,让甘味在口辅间生津的所在点。“刘海如今不砍樵”用常德的传说故事结束本诗,让人遐想联翩:砍樵的刘海“失业”了,让他干什么去呢?我想林业管理部门会聘请他和胡大姐当护林员去。或许他俩在青山绿水中结庐,再演一出“刘海巡山”吧。和风暖雨的现实和美丽动人的传说相结合,让诗的结尾回味无穷。
春 耕
史有祥
不用扬鞭追太阳,铁牛吼声散泥香。
今人何唱旧人曲?时代田畴时代狂。
(《武陵诗词》2015年第四期)
笔者询问得知,年过八十的诗人,年轻时就在农村里“唱”过“旧人曲”:“木头犁杖老黄牛,一步一步慢慢走”,太阳下山时,累得腰弯背驼,也只翻耕水田一二亩。近十多年来,中央坚持用一号文件精神,为“三农”解难;为“三农”给力,因而“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正日新月异。作者在许许多多的新变化中,选择“春耕”这一典型农事吟咏抒写是有其用意的:耕种是农耕文化的起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农事活动。据说,我们的祖先神农发明耒,教人用来耕作,是他最大的功绩之一。“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在贫穷落后了千百年的农村,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农耕文化的蜕变,“三农”时代的进步!“不用扬鞭追太阳”,开门见山地描述了“春耕”的崭新变化。“不用”“追太阳”十分传神地抒发了新农民的自豪感;也是曾被耕种所累的诗人的喜悦心理的反映。“不用扬鞭”催黄牛,用什么呢?次句作了形象而具体地回答:“铁牛声吼散泥香”。“声吼”是“不用扬鞭”之后所显示的一种豪迈气派;是当今农民的精神风貌!“今人何唱旧人曲,时代田畴时代狂”,“转…‘结”二句,是作者从“铁牛声吼”中引发的感慨:广袤的田野上机声隆隆,泥浪翻滚,从而彻底结束了“扬鞭催牛”的“旧人曲”,这是农民之幸,也是国家之幸啊!末句的“时代狂”是对“声吼”的诠释,也是对首句“不用扬鞭”的照应。已故大诗人艾青说过,情感是诗歌艺术的天然要素。情,在诗里如何表达?《春耕》作了较好地回答:他借由“牛耕”发展到“机耕”这一具体事件,从而抒发对中央多年来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感激之情。这首诗告诉我们:情虽然是无形的,它可以用“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的事物”作为载体,因“物”而抒发“情感”,这种“情”就让人具体地感受得到,这就是借有形以写无形,化无形而为有形的写作方法。古人所谓“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事造形,穷情写物”,(钟嵘《诗品》)其旨归也正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