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苑争鸣
☆ 何胄斌
诗如梦 梦如诗
——读蒋建国部长为汉寿诗乡题词
正当瑞羊辞旧,金猴迎春欢庆新年之际,从首都北京传来了特大喜讯: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为家乡汉寿诗乡建设三十周年寄来了“将我中国梦,尽赋诗乡里”的题词,这不仅是对家乡诗会的爱护、鼓励和期望,也是对全国诗词界和文艺界的爱护、鼓励和期望。题词把诗词与中国梦、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诗词应当成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主旋律和推进力,诗词应当为中国梦鸣锣开道和举旗助威。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国各个民族为争取民族的尊严、平等、自由、繁荣,特别是国家的富强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是亿万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不断奋斗的历史。中华民族的这一历史进程,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梦,而传统诗词从古到今就是这些梦的最好最理想的表现形式,最容易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所了解、所接受、所传播。
治国平天下,为国分忧,卫国保家,历来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人生理想和共同志向。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可以说,他的《楚辞》句句是诗,字字若梦。他向楚王提出了许多关于强国富民、建设美政的建议,但反遭贬官流放,直到秦兵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时,还在诗中大呼:“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不能一同实行美政,我将追随彭咸杀身成仁)。在绝望以后,他跳入汨罗江,以身殉职。抗金名将岳飞,舍死卫国保家,但累受奸贼干扰和陷害,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曾写下《满江红》的抗战名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气壮山河的名诗,表达和代表了当时人民光复雪耻,重振山河的梦想和坚强意志。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广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侵略,许许多多爱国志士忍无可忍,以诗词为武器,敞开胸怀表达自己的民族尊严,以及英勇斗争的决心,可歌可泣。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一诗中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在历史的长廊里,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喜几家愁。少数人生活在天堂上,而大多数人民则在地狱中求生。在历史的恶梦和长梦中,有很多有良知的文人注意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写了很多贫苦人民渴望改变现实处境的翻身梦的诗词。如李绅的《悯农》二首就是如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再如张俞的《蚕妇》也是一样:“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以农家子弟看社会,用贫民心愿盼未来,把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梦想,以诗词为号角,在《沁园春?长沙》中表达了他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慨和谁主沉浮的中国梦和世界梦:“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主席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北上抗日的前线,终于显露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彻底摧毁旧世界,开辟新天地的中国梦。
清代光绪年间,官至三省河图局总办加按察史、二品顶戴的汉寿名人易顺鼎,不仅才华绮绝,而且心怀天下,爱国为民,勇于献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毅然投笔从戎,出任广东、广西道台,反对李鸿章割让辽东、台湾,曾两次上书朝廷,要求罢和抗战。在未被采纳的情况下,远赴台湾抗日前沿。他在《寓台诗怀》的诗中写道:“宝刀未斩郅支头,惭愧炎荒此系舟。泛海零丁文信国,渡泸兵甲武乡侯。偶因射虎随飞将,苦对盘鸢忆少游。马革倘能归故里,招魂应向日南州。”无可奈何的梦想,可歌可泣的诗篇,体现了他决心要像文天祥、诸葛亮、李广等爱国英雄那样,甘愿马革裹尸,献身沙场,真不愧为湖南人汉寿人的骄傲,湖湘文化之骄子。
抗日战争期间,易顺鼎之子著名爱国文人易君左听到岳阳失守的消息,当即含泪作《感时》诗一首:“瓦砾焦枯哭岳阳,寇氛今又遍三湘。定知大将多神勇,已料亲朋散薜荒。浪涌兼天湖尽赤,秋高绝塞草全黄。男儿枉堕忧时泪,微末何曾卫梓桑。”面对家园遭劫,人民遭难,寇氛三湘,自己却不能为保卫家乡出力,只能是空堕忧时泪,枉为男子汉。诗人的心情极其抑郁沉痛,表现出诗人爱国忧民感情之深沉强烈。
此恨未消,噩耗又来。长沙城又被战火化为乌有,成为他永恒的记忆,永久的伤痛。他连忙写了《哀故郢》:“群魔乱舞掷烧夷,一地弹丸百姓悲。想见焦残糜血肉,谁能顾恤起疮痍。家书帐屋为兵拆,病叟藏乡畏吏知。原藉大湖波浪涌,旌旗十万尽王师。”
诗人“原藉大湖波浪涌,旌旗十万尽王师”的梦想虽然在当时只是一个空想,可是他毕竟在有生之年终于看到了他的梦想成真。“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个新中国诞生了,一个新湖南,新汉寿展现在他的眼前。
诗是什么,古人说诗是“心的歌”,是人们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古人又说“诗言志”,就是说诗是表达自己志向和理想的:古人还说“诗缘情”,缘情就是抒情,说诗是抒发内心感情的。总的来说,诗是抒发人们思想、志向、抱负等等的心韵,而思想、志向、抱负等等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美好前景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追求就是梦想,就是黄粱美梦!
这个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一个几千年的长梦。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国强民富的美梦而英勇战斗和挥笔飞诗,表达自己的美好期待和梦想。虽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是诗如梦或梦如诗,但有梦想成份和因素的诗词为数不少。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直到今天。不过,过去的梦是国事不兴的梦,是乱世的梦,是无奈的悲鸣,是激愤的怒吼,是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梦,梦想太平盛世的早日来临;现在的梦是盛世的梦,是赞美的梦,是歌颂盛世、歌颂中华、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为实现更美好、更理想的中国梦唱赞歌!
我们要认真学习蒋部长关于“将我中国梦,尽赋诗乡里”的题词,深刻领会和理解诗如梦、梦如诗的相互关系和重要内涵,牢牢把握正能量这个大方向和中国梦这个主题,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打开沅澧大门,建设滨湖强县”这个中心,进一步做好诗词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的“六进”工作,更好地开展学诗、写诗、品诗、赛诗活动,使诗词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文化强县、文化汉寿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它开出更鲜艳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使汉寿诗乡更上一层楼。
我县自古以来,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全国最早的诗词之乡,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诗祖屈原行吟、濯缨濯足和落蒲之地,是沧浪文化的发源地和繁盛地,有些专家学者还提出了“屈原故里汉寿说”。在如花似玉的今天,饱受湖湘文化熏陶、聪明能干的汉寿儿女,决不会辜负蒋部长对家乡人民的鼓励和期望,决不会有愧于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我县“诗国先锋”的光荣称号。我们要以此为指针,以此为动力,人人动脑,个个挥毫,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写诗,写好诗,出精品。用诗情画意表达汉寿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用中国心,用“心的歌”,用传统文化诗词艺术的表现形式,澄清沧浪,舞起龙阳,为幸福美好的汉寿梦,为国强民富的中国梦,歌功颂德,鼓劲加油,大展才华,大唱颂歌。
最后,用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心长语重赐华章, 情暖洞庭鱼米乡。
美梦如诗诗若梦, 骚花含笑唱芬芳。
☆ 伍贤益
诗之教谕魅力
中国誉称“诗之国”, 传统诗词源远流长。先贤们创造的千古诗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形成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文学宝库中闪闪发光,生辉放彩。那些斑斓夺目、镌刻心灵的诗词传世精品,魅力无穷,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永远值得每个炎黄子孙骄傲、自豪、弘扬。
人们对那星星点点、淋漓尽致的中华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依依不舍。一代一代地传承、习作、背诵,咏其词,赏其韵,叹其情,受其熏;从珠圆玉洁的诗文化生活中获得真知灼见的会意。诗词富含审美、娱乐、教谕、认知和实用等诸多功能;既具音节和谐铿锵、文辞深入浅出、景中生景、象外生象之快感;又含墨气所射之形象化、心灵化的教谕艺术;更有“声音干戚”方面的乐教韵味和美刺讽谕方面的诗教意义。吟者可由感性而深远地向心灵拓展,在目睹口吟的快感中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从神之于心、润之于情的灵感中恍然悟出玄理,学会做人。凡诗,吟者受诲,诲者见行;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命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激发爱国热情、奉献精神、工作积极性;培养诚实品德、友善情操、谦和作风,助人为乐。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任某处司法员。一日,调解主任陈某向我反应。有一陈氏父子矛盾尖锐,双方针不容线,父不认子,子不从父。父写了“休书”要休子,逼子签字。子不依,请求调解。我即前往,召开家庭会议进行调解。会上, 我苦口婆心做工作,好话丑话说了几箩筐,正面反面例子举了一大串,却总不见效。无法可施之计,我想起了苏轼的《琴诗》和卢梅坡的《雪梅》诗。便随即吟咏苏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接咏卢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咏罢,我即将两诗写于二纸上,分递给该父子各自阅读。然后,对此二诗作了简要的解释。父子俩耳闻目睹二诗后,奇迹果然出现了。双方的脸立即由阴转晴。父将“休书”撕成了碎片,子即亲切地喊出了“爹爹”。父子俩交换了意见,解开了思想疙瘩。由此,我认识到了诗的教谕魅力,领悟出了近体诗词中的许多玄理。于是,我便常吟诗写诗,以诗自勉,以诗厉志,以诗自律,以诗教子,以诗孝老,以诗为人,处事大为增色。
诗的教谕魅力,为何如此之大?自古名家皆有目共睹,名作名句乃至理名言也!古今诗词,谓之名,就在其通天理,讲伦理,明哲理,主正义;在其语言精辟、流畅,音美押韵;在其手法高超,或借景抒情,或即景抒情,或寓景抒情,或言志抒怀,明理言道,均用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抒发情感。就苏卢二诗而言,皆穷情描景,指事造型最为详切。苏轼弦外之音:为人为事均需善于彼此配合,相互协调,双方亲近,各施其能,各展其用,方能奏效。卢诗景外之理:对己,既要自明长优,更要自明短劣;对人,则应重其长优,更要轻其短劣。综观二诗,均起根发由,既具声律音韵之乐理教谕,又具语词蕴意之美刺讽谕。于是乎,诗词,吟之如撞钟击磐,大声过去即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有声,闻之不尽。吟者乐得其益,暗然心服,自有陈谕,感动物情。
诗词,乃美之欢聚、大自然之身影、社会生活之化身、人生之象征、心灵之诉说,是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精神产品。诗词,乃心灵之感应与事象、物象融合一体的艺术作品,富有惟妙惟肖的艺术感染力。诗词所体现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操、意趣、理想和愿望等主观意旨与人物、事物、景物、时间、空间及气氛等物象融合一体的生动形象,是思想感情受到感染所表达的情景交融之迹象,包含着很多哲理。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相关的大道理当然不能不说。但是,为使大道理起到应有的作用,选用一些相应的精粹诗词以辅之,定有启聩振聋的诲人效果。诗教之效,显然犹合金铸剑,别具锋芒,教谕魅力悠存。
☆ 马 政
木瓜山与木瓜寺
木瓜山以盛产木瓜而得名。木瓜山位于常德市武陵区东江乡关天坪村八组西,山不高,不过二十余米,其实是一座百余亩面积的椭圆形大山丘。明嘉靖《常德府志》卷四云:“木瓜山府东七里。唐李白谪夜郎过此,有诗。”唐乾元元年(758),“终以永王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三峡至巫山”(王琦《李白年谱》)。其时,李白五十八岁,长流蛮荒,前途渺茫,因此心情痛苦至极。大约这年秋天,他来到武陵木瓜寺,写下了《望木瓜山》,“早起看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流放途中的李白受到打击后的消沉,“酸楚”一词,道尽人世沧桑之感。
一千年后,清代何绍基来到常德,在友人指引下,找到了木瓜山。只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连一个木瓜也看不到,听到当地人传说,自从李白题写《望木瓜山》的诗句后,木瓜山再也不长木瓜了。他联想李白的诗篇,很有感慨地写下了《木瓜山》。“澧兰沅芷湘江竹,楚国芬芳万古情。却怪谪仙题句后,山头无复木瓜生。”(这首诗选自《东洲草堂诗钞>卷九)。颇引入深思的是什么原因使木瓜山的木瓜从此不再生呢?是李白不喜欢这座生满木瓜的木瓜山?还是木瓜山不满李白《望木瓜山》的诗句?是木瓜山因木瓜昧酸,不愿再给内心酸楚的李白“酸”上加“酸”?还是常德人民为了不让流放夜郎的诗人看到木瓜产生的酸楚之感,从此不再栽种木瓜?显得余味深长,令人深省。由此可见,历史上木瓜山是负有盛名的,李白、何绍基等文人骚客游览木瓜山,写下木瓜山诗句,这就充分说明木瓜山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多得的游览圣地。
木瓜寺就修在木瓜山上,顺山形坐北朝南而建。明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记载,“木瓜寺府东七里,元时,僧妙湛建。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朱景英有《募修木瓜寺引》(通志)。”木瓜寺气势恢宏,雄伟壮观,是常德府的著名古刹之一,与城内大善寺、德山乾明寺齐辉。木瓜寺是一进三殿的深宅古刹,殿与殿之间的两侧均有厢房相连,整个寺院均为木质结构,门窗四壁和柱梁是木方木板和圆木,屋顶盖琉璃瓦,古色古香,为寺院所特有。
走近木瓜寺,沿石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庙门上《木瓜禅寺》的金字牌匾,庙门口有一对石狮,庙门里为四大天王塑像。过了庙门,沿石板路而进,两边是鲜艳的花圃。前殿中央有背靠背站立的观士音菩萨(面向前)和韦驮菩萨(面向后)的塑像,前殿与中殿之间两侧为厢房,分列十八罗汉塑像,罗汉神情各异,活泼多姿,栩栩如生。中殿中央为坐姿弥勒佛塑像,中殿与后殿间东侧为僧房(僧侣宿舍),西侧为斋房(厨房及食堂)。后殿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坐姿塑像。神龛两边有彩灯、彩幡。听先人传说,在鼎盛时期寺院的殿堂内外香烟缭绕,鞭炮声声。善男信女们在僧侣伴引下叩头拜佛,祈求保佑。僧众来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寺院东北方还有田土和水塘,专供僧侣种粮、种菜、栽藕、洗衣之用。可见寺院之规模。
孩童时代,我就生活在寺院里,在寺院开办的学校发蒙入学。我依稀记得,寺院四周是桂竹自然形成的护院堤,有一条深沟围绕隔开。院门外左方有一株4-5人合围的古香樟树,像一把巨伞遮了一大片土地,寺院前后左右均为成林的古树,其中以松、柏、槐树为主,生长茂盛,青枝绿叶,空气清鲜,环境幽静;斋房之外,有一大片蔬菜地,四季生长着各式各样的时令蔬菜,菜地中间一口深井,井水清澈明净,水带甜味,冬暖夏凉。院落清静而典雅。
在东门外岩桥至罗湾的大道旁,也就是木瓜寺左方不到一里地的地方有个蜡烛铺,这是木瓜寺建成后自然形成的。这里有茶馆、饭店和专卖香、烛、钱纸、炮竹的铺店,善男信女们在进寺前购买敬神拜佛所需的物资和歇息、进餐。
木瓜寺从元代修建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建寺—发展—辉煌—衰败,以清乾隆时期为鼎盛,到清末逐渐衰败。民国初年,寺院成了空壳,为永安乡公所侵占办公,后又改为永安乡中心小学校,直到一九四三年冬,日军侵常时被战火焚毁。在一九六四年的园田化建设中,按统一规划,将木瓜山夷为平地,山上的土壤全部填在寺左池塘之中,木瓜山也从此不复存在。现在,木瓜山旧址已全部辟为蔬菜地。随着科技的推广,塑料大棚比比皆是,农民们在塑料大棚里种植各种蔬菜,一车车的无毒无害的绿色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市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昔日的蜡烛铺已变成小康新村,一座座小楼房拔地而起,兴安至新坡桥的兴新公路在村边通过,菜农们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在社会主义奔向小康的大路上奋勇向前。
以一首七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木瓜山与木瓜寺复兴梦
庙毁山平惋惜之,追思古迹梦魂驰,
幽幽旧貌依稀在,重现光明会有期。
☆ 林世琨
绿叶成荫子满枝
——杜牧迟到的爱情
杜牧( 803-853),字牧之,唐文学家,京兆万年(今西安)人,文宗大(太)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湖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感于藩镇割据和吐蕃、回纥入侵,唐王朝摇摇欲坠,诗多讽喻时政之作。例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陵为六朝古都,秦淮两岸,酒家林立,是豪门贵族、官僚商绅享乐游宴的场所,诗人路过此地,看到茫茫江月,凄迷烟水,听到歌女们在唱南朝陈后主时期的亡国之声一一《玉树后庭花》,不禁感慨万千,予以怒斥。
杜牧长于七绝,他有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例如,他路过岳麓山所写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每逢深秋季节,游长沙岳麓山爱晚亭,便会体会这首诗的真实性,其中“霜叶红于二月花”句,形容深秋霜叶极为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因此后人根据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里修了《爱晚亭》,现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杜牧有政治眼光,也有从政的热情,但未得重用,又眼见国事日非,唐王朝摇摇欲坠,为遣胸中郁闷,常寄情山水,有时甚至纵酒狎妓,以求一乐。
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四月,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任职,当时扬州是个繁华的城市,杜牧白天办完公事,晚上就出去同姑娘们混在一起,他写下《遣杯》一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梦,指杜牧自己在扬州的浪漫生活,从后面两句看来,杜牧似有悔意。
大约在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将离开牛僧孺幕府晋京任监察御史,他早就听说湖州(今浙江吴兴)风光佳丽,而且姑娘很美,便乘这个机会到湖州一玩。到了湖州,州刺史招待他很周到。杜牧玩了几天,对刺使说,湖州这个地方名不副实,我要告辞了。刺使说,过几天这里将在江中举行龙舟赛事,全城的人都会出来看热闹,那时你再看看这里的姑娘吧。
到了龙舟赛的那天,杜牧从早到晚也没有看到一个他看得上的,到了傍晚,人将散时,他突然看到一个妇女领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姑娘爽极了,杜牧非常喜欢,想求亲可姑娘太小,于是同她母亲约定说:“我去长安,当设法求任本州刺史,你姑娘等我十年,如果过了十年你姑娘可嫁给别人。”同时送给姑娘母女一箱丝绸作为聘礼,说明十年内将来迎娶,过时可另嫁。
杜牧晋京后任监察御史、左补阙,又外出任黄州(今湖北黄冈)、池州(今安徽贵池)、睦州(今浙江建德)刺使,然后又做了几年京官,身不由己,好不容易才外放为湖州刺史。这时距他上次到湖州时已十四年。杜牧上任后第三天,便打听那个姑娘的下落,得知已嫁人三年,且生了两个小孩,不几天,姑娘的母亲带着女儿、女婿,并抱着两个小孩来见杜牧,并拿出杜牧当年写的条子。杜牧自认失信,表示歉意,并送给母女和孩子一些礼物,客客气气将客人送出门。杜牧对此颇有感慨,写下了《叹花》一诗:
自恨寻芳到已迟,当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