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肖德华
常德历史上曾称武陵,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叫武陵溪。自唐朝以来,历代诗词多有吟咏。仔细阅读这些诗句后,你会发现,他们吟咏的武陵溪其实有二个,一个是虚的武陵溪,在桃花源;一个是实的武陵溪,在河洑山、高吾山一带。
虚的武陵溪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两岸桃树成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驾船进至世外桃源的山溪之美景。由于《桃花源记》描写的是武陵境内的故事,所以此溪被称为武陵溪。后人以此为典故泛指清静幽美、避世隐居之地和人间仙境。
▲唐朝诗人比较喜欢桃花源,在诗中提到桃花源武陵溪的有杜甫、王昌龄、刘长卿、司空图、汪遵、罗虬、贾岛、张璸、曹真等人。如:
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丹心老未折,时访武陵溪”。
刘长卿《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何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
司空图:《丁未岁归王官谷》:“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春日》:“可是武陵溪,春芳著路迷”。
汪遵《短歌吟》:“匣里有琴樽有酒,人间便是武陵溪”。
贾岛《夏夜上谷宿开元寺》:“带月时闻山鸟语,郡城知近武陵溪”。
▲宋朝诗人、词人张顒、李纲、华镇、楼鈅、刘敞、周必大、黄庭坚、陈亮、郑僅、洪适、石孝友、赵师侠、韩元吉、邓氏紫姑等在诗词中也提到了桃花源武陵溪。如: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写得意趣盎然。
女诗人邓氏紫姑《桃花》:“武陵溪上旧时花,两岸晴红烂彩霞”。
周必大《渔父春歌》:“碧桃几片来何处,试访秦人武陵溪”。
▲元朝诗人、词人提到桃花源武陵溪的不多。只搜到王恽、刘因、张宪、刘壎、张弘范等人。如:
刘因《桃源行》:“画图曾识武陵溪,飞鸿灭没天之西”。
张弘范《临江仙•忆旧》:“千古武陵溪上路,桃花流水潺潺”。
▲明朝诗人词人提到桃花源武陵溪的比较多。有包大中、黄克晦、周圣楷、赵参鲁、李东明、杨基、应履平、马文升等人,如:
李东阳《题画送武陵杨处士》:“洞庭湖西芳草新,武陵溪南花满津”。
包大中《武陵庄》:“探幽直入武陵溪,林密烟深白鸟啼。拂棹野花人不识,穿林乱水路还迷”。写出了武陵溪的幽深曲折。
黄克晦《桃花溪夜泊》:“清霜叶落武陵溪,水上苍烟十丈齐”。
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第九回词中居然也提到桃花源武陵溪:“万枝桃绽武陵溪,千树花开金谷苑”。
▲清朝诗人提到桃花源武陵溪的更多。有刘潢、舒龄、毛奇龄、谢道承、劳铭勋、徐小淑、杨先铎、查慎行、唐开宸、方堃、周开序、杨尚载、陈大成、释常林、郭佩淋等人。如:
查慎行《舟发桃源》:“武陵溪口朗江湾,花落鹃啼血正殷”。
唐开宸《种桃》:“武陵溪水绿当门,居近仙源别有村”。
郭佩淋《入桃花源二首》:“扁舟棹入武陵溪,今古芳津幸未迷”。
释常林《桃源洞赠别二首》:“隔岸垂杨屋角齐,飞帆摇过武陵溪”。
女诗人徐小淑《随夫赴云南任过桃源洞》:“武陵溪上桃花路,嫩日春风燕子闲”。
这些诗人、词人把武陵溪当作世外桃源的替代词或典故,与同源典故----武陵事、武陵人、武陵客、武陵春、武陵水、武陵洞、武陵源、武陵路等一样,用以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与情感。
实的武陵溪,有史记载。明朝《大明一统志•常德府》云:“武山,在府西三十里,山畔有槃瓠石,水出其下,谓之武陵溪”。明朝《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云:“高吾山,武山(河洑山)侧,一名西山。盘锯森耸,周环百余里,发迹甚远,诸山四面攒拱,其下即武陵溪,合于沅水”。清朝《嘉庆常德府志•卷五•山川考二》云:“武陵溪,府西三十里,源出武山,南流入沅。唐孟浩然有诗”。根据这些记载可知,武陵溪在常德府西三十里,源出于河洑山,在高吾山与河洑山的诸山四面攒拱之下穿行,南流入沅江。
据考证,虚的武陵溪与实的武陵溪是有渊源的。常德古代方志《武陵记》记载:“昔有临沅黄道真住(往)黄闻山(在今桃花源风景区沅水边,今仍叫此名)钓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晋太康中,武陵渔人黄道真,泛舟自沅(水)溯流而入桃花源,道真既出,白太守刘歆,与俱往,则已迷路”。《湖广通志•常德府》云:“黄道真,太康中隐居高吾山,即闻津之渔郎也”。综上所述,可以推测,陶渊明很可能是根据这些史料创作了《桃花源记》,隐居高吾山和武陵溪畔的黄道真,即为探寻桃花源的武陵捕鱼人,河洑山武陵溪疑是桃花源武陵溪的原型。难怪明末文学公安派主将袁宏道在《登河洑川》中写道:“高阁俯苍崖,下有花源路。料得避秦人,入山从此去”。
因此,河洑山的武陵溪在古代成为一大风景名胜,从唐朝始,历代都有一些名臣郡吏,骚人墨客前往游览,留下了一些优美的诗文。
▲唐朝与王维齐名的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武陵泛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渡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唐朝以边塞诗闻名的王昌龄也到过河洑山武陵溪。他在《留别武陵袁丞》中写道:“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唐朝还有二位诗人写过河洑山武陵溪。张谓《送裴侍御归上都》:“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薛莹《访武陵道者不遇》:“二真无问处,虚度武陵溪”。
▲宋朝荆湖北路转运使张詠路过河洑山武陵溪时写道:“即问世间谁见我,扁舟初下武陵溪”(《过武陵溪二首》)。他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在实地考察之后,建议置桃源县,从此将桃源从武陵县中分离出来。
▲元朝只见宋裘《阳山图》:“前春别宴武陵溪,候馆垂杨暖拂堤”。
▲明朝诗人写河洑山武陵溪的较多,说明当时到那里游乐成为一种时尚。薛瑄《武陵晓泛》:“今朝风日好,来泛武陵溪”。王启茂《对湘楼即事》:“武陵溪上住,已似隔人间”。应履平《武陵八景诗•善卷古坛》:“高蹈先生乐遁栖,荒台空倚武陵溪”。岳岱《武陵精舍六首》:“可怜武陵溪,本自仙源水”。周圣楷《憩武陵溪上煮茗》:“煮茶思就石,扫叶更依林。响送千岩瀑,烟分半洞明。鹤巢丹荔近,渔艇绿杨深。不汲崔婆井,应缘醉士吟”。写出了河洑山武陵溪的特有风貌。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曾为桃源杜青村(今河洑山附近)人、南京刑部主事文澍(号橘庵)亲自撰写了《文橘庵墓志铭》。其中提到他贬贵阳龙场驿丞时,“自贵移庐陵,道出辰常间,遇文子于武陵溪上,与之语三夕而不䄌,旬有五而未能去”。这说明当时的文人名士都喜欢到河洑山武陵溪去游览。
▲到清朝,诗人写河洑山武陵溪的相对减少,说明清代河洑山武陵溪已逐渐式微。笔者仅搜得三人,严学淦《武陵道中》:“一襟山翠武陵溪,到此千峰尽放低”。贺奇《崔婆井》:“赊取武陵溪口醉,换来河洑酒泉多”。李彪白《崔婆井》:“武陵溪上酒泉坡,井香流绕涧涡过”。
历史上的河洑山武陵溪到底是什么样呢?孟浩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诗歌意境中的唐朝河洑山武陵溪。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在《高吾桥记》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古文中真实的明朝河洑山武陵溪:“凭沅之山,有高吾焉。甚高数十仞,寒松翳然,厥为桃源之域。左为武山,孤起而鑱(chán :锐利的样子),卉木如绣。右则群山之囿也,有溪焉,巢居之洑界,道之瀑洩以百谷注一,经雨则飞鸣,愤入于沅。沅平则茹(rú :包含),潦(liáo:雨后积水)则复倒行逆施,不齧(niè:侵蚀)山之足不正也。故事官代木以济(渡过),不则以艓(dié:小船)。溪河吞吐,覆溺若焦(指翻船淹死人)”。高吾桥在河洑山下武陵溪上,又名“武溪桥”,此文为杨嗣昌给此桥所撰写的一篇碑文。从该文的描述可知,当年此溪的水势还是蛮大的。
经过几百年的变化,现在河洑山武陵溪已面目全非,难以确认了。笔者曾在地图和现场勘察过此溪,发现在河洑山西侧现在仍有一条长长的溪流,它的入沅口在今常德至桃源公路的“双善桥”下。可是,经向知情人士了解,那里并不是当年武陵溪的入沅口,而是在犀牛口和崔婆井附近,要比现在的入沅口宽阔得多,后来因修公路被堵上了。
无论是虚的武陵溪还是实的武陵溪均乃常德市一块鲜亮的历史文化名片,但愿此文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沉淀历史文化底藴和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名胜及典故内涵。
© 2021 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版权所有/湘ICP备14009931号-1
网站建设:科毅电商